从媒体到社区——兼论大气与地气
钛媒体改版了。
我觉得我有必要写点什么,看新媒体的演变。
写在前头的话
大概是从去年开始,科技博客成了一个“关键词”,这里有老牌的36氪、爱范儿等,也有后起的虎嗅、钛媒体、Pingwest等。在外界看来,一股脑儿都算是“科技博客”,但其实各自路径和重点是有差别的。比如36氪更关心的是创业和创业者,要说竞争对手,大抵是创业邦、创业家。Pingwest更多关注的是美国市场,至少这点上和硅发布有些趋同(往下更具体点,又有不同)。
虎嗅一开始有所谓“”的口号,走的是UGC和PGC中间的道路:用户提交,编辑审核修改再发布。彼时很明显摆中国科技圈的赫芬顿邮报的架势。而钛媒体,可能更偏AllThingsD那种,事实上,其创始人赵何娟对莫博士一直推崇有加。
赵何娟,一位来自我个人一向尊敬的财新传媒的资深记者,很早就看过她的《天下有贼》一书。在钛媒体创立之初,她和我简单交流过她的一些想法——有一些我今天可称之为“朦胧”的构想。她邀请我作为钛媒体的一名专栏作者,尽管稿酬低廉我依然欣然答应。但我必须要说的是,商业上我当时并不是太过看好她那些“朦胧”构想,那个时候,在我眼里,她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媒体人。
今年7月,恰逢一个圈内论坛,我和她在杭州相遇。晚上我和她一直聊到两三点。这场对话有点类似一次采访,赵何娟向我阐述了钛媒体未来之路。这个阐述,让我深深地感到了一次共鸣。此时,在我眼里,她已有了互联网人的新气象。
就我所知,赵何娟开始着手钛媒体改版的事宜,把她的“阐述”付诸实践。国庆长假前,我看到了测试版本,向她提出了一些微观层面的细节意见。新版本蕴含了钛媒体的方向,虽然限于时日,还有很多不尽完善,也还有很多等待进一步开发和运营。但战略上的思路,是能体现的。用户定位清晰了、战略路径明确了,剩下的是术。
大气:长文制造
我曾经在朋友圈里写过:做生意,要大气地气相结合。接地气的商业项目,是能赚钱的项目,但毛利率其实不高。大气的项目未必能赚钱(假如它不接地气的话),但能提升接地气项目的毛利率。互联网圈内动辄说要接地气,其实很多人忘记了这样一点:不够大气只接地气,那只是赚卖白菜的钱而已。
这个说法,沿用到媒体上(媒体也是一门生意),尤其适用。媒体的转型,两气都必须有。既要高端大气上档次,又要接地气。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长文”“碎片化讨论”。
长文,是媒体几十年一直在做的事,这里的长文并不是说几千字。在互联网上,一千字的东西就可以算是“长文”了,它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文章的架构:讨论的事情要交待明白,讨论本身要有逻辑推进,不能太过跳跃。
长文的阅读率可能的确在下降,越长的文章越没人看,越深的文章也越没人看——这真的可能是事实。评论文章如此,新闻类文章同样如此。这个年头,我们关心八卦远远超过关心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前者通常意义上只有一个信源,而且一般很模糊,后者则需要反复求证,耗时耗力。
但我并不认为长文本身就没了商业价值。我曾经多次和人说:内容部门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媒体的“PR部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内容部门是用来打造媒体的高端大气上档次感的。一家严肃的媒体,在搞活动、弄榜单、组织俱乐部等等商务活动时,总是有些便利的:比如能请到高端人士,能引起更多关注,能吸引大型赞助商,等等。它的商业价值是间接的,但不是没有。
我有一个好友对赵何娟的钛媒体改版建议说,长文这个部分就算了,这年头没人看。我基本同意“没人看”这个推断,但我不同意“就算了”这个结论。没有这一层东西,一个媒体大气不起来,毛利很难提高,更不用谈什么影响力不影响力了。
毕竟,长文不是真的没人看。正相反的是,看的人虽然少,但恐怕社会阶层是偏上的。
钛媒体的改版,最终保留了这个部分,取名“读懂”。名字本身我觉得还可以商榷——在我的意识里,读者是一个极其老旧的名字——但意思是对的:对于一个媒体品牌来说,长文是必须的。
但这不够。光大气不接地气,是不行的。
地气:社区推演
一说起社区,就会想到“众包”。众包是个好法子,但更多的只是在“节省成本”上。社区天然就是众包的,但社区绝不是为众包而生。
社区是媒体转型接地气的重要路径。前文我提到我对“读者”这个词的不感冒,就因为此:在社区里,只有用户,没有读者。只有用户,才有可能将原来飘在云中的媒体沉下来。
社区是钛媒体的一个重要行进方向——从导航条里可以看出来:一级目录里目前占有了两个位置:“分享”和“我的钛度”。但社区也是钛媒体以前没做过的事,分支产品的开发,需要一定时日。
社区里首要的就是人的存在,用户中心是是核心要件。如何在网站中凸显出“人”,有两种路径:比较简单的就是认证体系,比如微博里的v字用户,但这种路径的缺点在于:1)用户有可能懒得填写
国内邮政快递(中通圆通申通顺风韵达天天汇通EMS)价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