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内容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它是一轴辉煌的画卷,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这是一个人与上帝的格斗,进或退的抉择,善与恶的竞赛。在种种不同的悲惨命运中,流淌的是不朽的人道主义精神,跨越了阶级与仇恨,在史诗性的巨擘里写出一个大大的——慈悲。
关键词:人道主义精神爱慈悲
在《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史诗的雄浑笔力、鲜明色彩和抒情气氛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芳汀、珂赛特受苦受难,冉阿让挣扎奋斗,为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而历尽坎坷,构成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史诗。该书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成为经典之作。而贯穿其中的人道主义主导思想,穿越了两个世纪,依然带给我们新的爱的启示,鲜活的感受。
《悲惨世界》集中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能够根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变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却只能加深立功。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埃尔主教,他是仁爱的化身。米里埃尔主教用崇高的道德和博爱去感化和唤醒了让•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然后者的代表是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让•冉阿让,优待孤女寡母,好像冷血的动物,最后他面对让•冉阿让的仁慈而无法处置自己违背职责的行为,内心矛盾之极,投河自尽。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失败。
让•冉阿让并不是一个笼统的人。从出身、阅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质量,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阅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斗争的悲怆的史诗。
冉阿让注定是个悲苦的人。他一出场就是遭人唾弃的苦役犯,黄色通行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19年挣的钱没出监狱就被扣了1/3;更让人同情的是,他只是因极度饥饿敲破了玻璃,偷一块面包,就被判了19年徒刑。“这个忧郁严肃、沉默寡言的苦役犯,这个被法律遗弃的人,用愤怒的目光看着人类,这个被人类文明罚入地狱的人,以严厉的目光看着上天。”“尽管上帝在每个人额头上写着‘希望’二字,他也会把这两个字从这个人的生命中抹去。”……如此悲惨。饱受监狱生活折磨的冉阿让几乎失去了人的意识,仿佛一头野兽,一个低贱的东西,没人看得起他。而涅迪主教对他的礼遇又唤起了他那几乎快消失的人的意识,让他的良知有了恢复,使他从一个鬼而又有了人的心。与涅迪主教的际遇是冉阿让后来重新做人的一个促因。因为他的仁慈与宽容,才有了后来的冉阿让。
他的后半生是在“逃”,逃离社会,逃离警方。虽然他曾改名换姓当了市长挣了钱,但他从未奢华过,他始终穿的像个穷人。但他喜欢施舍,人们都叫他“乐善好施的穷先生”。他看了很多书,使自己文雅;又花了许多钱,赎回了孤儿珂赛特。他们都是不幸的。但“两种不幸合在一起便是幸福”。两个人都久经磨难,突然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欣喜若狂。让·瓦让开始感激上帝,开始了新的人生,这个变化让人快慰。他在后半生尤为伟大:释放了几次使他失去自由的警探雅韦尔,又救了“毁了他的幸福”的马里尤斯……他在揭露自己的同时又在诋毁自
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