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音乐与审美教育
毛宇蓉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能集中注意、激活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特征是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达尔克洛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但在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步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还感觉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感觉到了!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幼儿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因此机械有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理解音乐,情感从何获得?
《纲要》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主”的基本理念。所以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幼儿情感的体验、表现。
一、引领幼儿进入音乐,激发幼儿的情感表现
"音乐"是一片浩瀚的大海,需要教师用简练、生动、准确的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唱,优美的舞姿,饱满的热情去引导幼儿徜徉在音乐的大海洋中,唤起幼儿的美感,愿意亲身去体验,激起他们情感的表现。
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带领幼儿进入音乐殿堂,促进情感的表现。
人类表达情感最直接的工具是语言,幼儿年龄小,对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往往不能意会。这时,教师就要辅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作品,从而产生情感体验,更好的表现作品。
如歌曲《小树叶》是一首由两段歌词组成的歌曲,但它每段歌词又表现了不同的感情色彩。第一段歌词表达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后伤心、害怕的情感色彩,演唱中充满伤感。而第二段歌词则表现了小树叶勇敢的面对现实,憧憬美好的春天,感情的处理也是乐观、向上的,演唱中要愉快、兴奋的。对于这样的强烈对比,幼儿如自己演唱是不能把握的,就要靠老师用语言来激起幼儿的感情。我先引发幼儿讨论:"如果你有一天将要离开妈妈,心里会怎么想?"幼儿各抒己见,谈话中流露出伤感的神情。我适时地引导幼儿进入歌曲的意境:"小树叶离开妈妈,是不是跟你们一样的感觉呢?"幼儿以物拟己,在演唱中把歌曲感情真情演绎。而后我继续以语言引导:"第二年的春天,万物苏醒,大树妈妈又长出了许多树叶宝宝,小树叶们又回到了妈妈的怀抱,它们高兴的唱歌、跳舞,为自己勇敢的战胜了寒冬而骄傲。"在我语言的诱导启发下,幼儿流露出了勇敢、兴奋的神情,他们在为小树叶骄傲,为小树叶而自豪,经过语言的启发,幼儿在演唱中能较轻松自然的把握感情色彩,唱来情感交融。
2、用投入的表演,激起幼儿情感的表现: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好模仿,于是在活动中我较多的运用"教师表演"的方法,激起幼儿的兴趣,以此表达情感。如律动《采茶》,乐曲欢快、优美,带有浓烈的江南风味。由于受到所处的环境的限制,幼儿不了解采茶的具体过程,更不能体验其中愉悦的情感。此时,教师声情并茂的表演显得尤为重要。我让幼儿边聆听优美的音乐,边欣
美的音乐与审美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