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老健康品之足浴康
源远流长的足浴文化
足浴疗法属足疗诸法中的一种,也同属中医外治法。在中医文化中,足浴疗法源远流长,它源于我国远古时代,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总结,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统。
春秋《礼记》翔实记载了以中草药煎汤熏、浸泡的“薰、蒸、浸、泡”疗法。“足是人之根,足疗治全身”,古时候神医扁鹊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现了用中草药热水泡脚的祛病方法,据说这就是中药浴足、足疗的前身。《黄帝内经》关于药浴的记载:“脾风、发痒、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这是用沐浴治病最典型的描述。《》:“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认为足三阴经起于足,足三阳经止于足,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又与手三阴、手三阳经相互联系,奇经八脉中阴、阳维脉,阴、阳跷脉起于足部。东汉医学家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以及明清时期的《普惠方》、《外治寿世方》等著作都有足浴、药浴的记录。古书《琐碎录》中称:“足是人之底,一夜一次洗”。清朝外治法祖师在《理论骈文》道:“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
古今足浴习成风
古人云:“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苏东坡曰:“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又在诗中写道:“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陆游道:“洗脚上床真一快,稚孙渐长解浇汤。”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更是不乏名人靠足浴养生保健的故事:唐朝一代美女杨贵妇经常靠足浴来养颜美容;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每晚都运用足浴来强身健体;清代名臣曾国藩更是视“读书”、“早起”和“足浴保健”为其人生的三大得意之举;贵为“天子”的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间一盆汤”的养生之道;近代京城名医施今墨也是每晚必用花椒水来泡脚养生。可见足浴在中华养生保健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老神奇的故事
相传1000多年前,在瓷土的发源地——江西景德镇高岭村的大山脚下的湖泊岸边的一座茅屋内,居住着一个“神人”,鬓发斑白,却两眼有神,行动轻便,无衰老的迹象。他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老人虽年过九旬却从未生过病,而且身体很硬朗。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于是一些好奇的中医纷纷前往老人那里探询健康益寿、长生不老的秘诀。其中有一位中医大夫通过长期仔细的观察,发现老人不论雨雪风霜,每日睡前都从湖边捡来一些高岭石块,用湖中的水烧煮并加一些植物泡脚半个时辰左右,日日如此,月月如此,中医恍然大悟。
家庭足浴势难挡
古人曰:“晨起皮包水,睡前水包皮,健康又长寿,百岁不称奇。”
现在也流行一句俗语:"富人吃药,穷人洗脚",足浴保健在今天更是蔚然成风。虽然中华文明史已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但这一中华传统保健术之精华并未因此而被人们遗弃,相反它不但被继承下来,而且得到了更大的发展。随着药物副作用的增多和药源性疾病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崇尚自然保健法。作为绿色疗法其中之一的足浴疗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方便舒适,效果显著,近年来由北往南再次掀起广泛流传,满街林立的足浴屋就是对足浴保健效果的最好佐证。但随着足浴屋自身的不规范和更多的人
路老健康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