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专题研究
曲靖市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戴红顺
2009年2月
1
第一章绪论
一、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意义
1、掌握和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基本动态,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
2、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经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1、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状况,把握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基本发展方向
2、广泛阅读有关国际国内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的评介文章
3、联系本地本校实际思考,我们自己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2
第二章国外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
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基础课,重视基础知识和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突破传统课程的模式,发展综合课程
三、从单一的必修课程向扩大选修课程发展,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多样化
四、从以普通为主的课程设置向普通教育课程与劳动训练、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兼顾的方向发展
3
第三章国外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国外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
1、程序教学法.
发源于美国,程序教学的具体作法是,是根据教育者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设想,把教材分解编制成按顺序排列的若干项目,并提出问题,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做出构答反应或选择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供核对,在确认反应正确后,再进入下一个项目的教学。
2、暗示教学法.
是由保加利亚的医学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医生洛扎诺夫1955年运用“暗示疗法”来治疗记忆衰退病者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4
3、范例教学法.
是50年代初期由原联邦德国教育家瓦根赛因、施腾策尔等人提出的。范例教学主要以课题形式处理教材内容和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程序一般分4个阶段: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以典型“个案”说明事物的特征;
(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从“个”到“类”,说明事物的普遍的特征;
(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对已获得的“类”的认识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
(4)范例性地获取关于“世界(或生活)经验”的阶段——不仅认识客观世界,也认识自己,提高行为的自觉性。
5
4、纲要信号法是由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创造的。
5、问题教学法是由前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等人倡导的。
二、国外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特点
1、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共同活动,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的统一。
2、强调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学习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感情活动。
6
第四章国外课堂教学改革
揭示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对于推动我国的教学改革不乏借鉴意义和启迪。
一、改革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激励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认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估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
7
二、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学校教育从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而走向专门化,无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可是,课堂教学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一个严重缺陷——把自身隔离在与社会绝缘的深院高墙之中,封闭在狭窄的课堂活动之内,限制在单纯的知识掌握职能之上。因而,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扩大到学生的自学活动、扩大到社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活动,从以知识的传授和掌握为重心的教学职能扩大到一定的知识运用与发现功能之上,已成为国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趋势。
8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授课形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个别化”、“个性化”
当前国外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
一方面是由于现代教学手段进入课堂、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介入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对师生生活空间旧有限制的冲击,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定学习进度,并可超越时空限制,实现教与学的“个别化”。
另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科学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及社会对学生独立性的要求所引起的师生关系观念的变化,并由此导致课堂教学的“个别化”和“个性化”,强调改善课堂教学结构,以学生的独立活动来替代班集体的统一活动,给学生以更多的适应个性的学习活动的机会。
9
第五章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史过程
第一阶段改造阶段(1949—1952年)
第二阶段“苏化”阶段(1953—1956年)
第三阶段本土化探索阶段(1957—1965年)
第四阶段无政府状态阶段(1966—1976年)
第五阶段恢复阶段(1977—1985年)
第六阶段改革阶段(198
当前国外课堂教学的-云南曲靖麒麟区麒麟小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