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历史中官话的变迁
——汉字语言文化小论文
1引言
生在新世纪,长在红旗下。而今的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普通话与简体字的使用。事实上,正如很对人所了解的,汉语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变迁,无论是语音还是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汉文字就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每一种字体都与改变前的字体有着不小的差距,甚至可以说,将现行的简体字与甲骨文比对,已经很难再发现有什么共同之处。
文字如此,语音的变化则更是惊人。相比于文字这一种固化的书写形式,语音则更容易受到地域与迁徙的影响。那么,汉语的语音漫长的岁月中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呢?这样的一个论题未免太过宏大,是我所难以驾驭的,所以我不得不缩小讨论的范围,将对语音的的变化的研究限定在官话——即全国性的通用语音——范围内,本文将在接下来的讨论中对这一变化做出探索。
2方言与官话
要想了解汉语语音的变化,首先就要了解影响语言变化的因素。而想要对汉语语音进行研究,就必须要重视这样一个概念——方言。方言,一方之言,顾名思义,就是地域性通用的语音。官话实际上也是方言的一种,当某一种方言因为某些因素在传播上或其他一些方面获得了其他方言所不具有的优势,为各方言区所通用进而获得官方的指定,则可以称之为官话。
既然官话的本质仍是方言,那我们就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方言的性质,什么是方言?方言是如何形成的?方言具有什么特点?前文已经说过,方言是一种地域性的语言。在今天的中国,大致有八大方言区(也有说七大的),在不同的方言区内,不仅语音的差异大到两个操持各自方言的人无法交流,更有甚者每一种方言都有大量的独属于自己的词语,这一点在谩骂时表现尤为突出。而在这种鲜明的个性后,体现着不同分地域间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实际上,正如生物的进化一般,地理上的阻隔仅仅是为方言的形成提供了减少其他方言影响的屏障,真正孕育出方言的,正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不同族群间的文化差异。
方言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周,在《诗经》的国风中,就已经显示出了各国语言习惯上的巨大差异。当时的中华文化区,还并不是如现在一般紧密的整体,国与国之间的差异不仅仅在与语言文字与风俗上,事实上,相邻的两国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族群与文化,比如楚国与汉水流域诸姬性国度。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性促使了方言的形成。
在历史的进程中,方言以族群为单位,以地域为划分,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融合,分离,直至形成了今天的八大方言区。
无疑,在通信与通讯都极其落后的过去,方言拥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体现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但也为各个地域间的交流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官话的出现就显得顺理成章。
无论是对于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还是对于一个有着极强凝聚力的文化来说,没有一个通用的发音标准,所带来的不便都是难以忍受的。无论是出于行政上的要求,还是出于文化交流时的动力,中国以及中华文化都势必需要一种能行之四海皆准的语音体系。出于这样的因素,官话诞生了,也开始了其漫长的变化过程。
3官话的变迁
周代(洛阳雅言):
汉语起源于中原地区,而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核心。司马迁在《史记》上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其首都和主要活动区域都在洛阳或在洛阳周边地区。由于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是夏、商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和成熟的,所以其读音就反映了中
汉字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