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世纪的中日史志“小�”观念
摘要:《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42种,通过对这些“小�”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入“小�”的宋人“小�”观念。
关键词:《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小�观念;《汉志》;《隋志》;《旧唐志》;《新唐志》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5-0170-05
本文所依据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以下简称《见在目》)版本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室生寺本,并参考了《古逸丛书》本第十九种《影旧钞本日本国见在书目》,即光绪十年(1884年)清黎庶昌辑刊遵义黎氏日本东京使署本。按,《古逸丛书》本所用底本有“丁丑五月九日写竟,中岛胜延”识语,应属于室生寺本的一种传钞本。据日本学者考证,《日本国见在书目录》由藤原佐世编撰,成书时间大抵上限为日本清和天皇贞观末年,下至宇多天皇宽平三年后,约为公元877-892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僖宗朝。中国《隋书?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唐志》)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且《见在目》第十一目
“正史家”类著录“《隋书》八十五卷”,注“颜师古撰”,故《见在目》著录图书时间应在《隋志》与《旧唐志》之间,《见在目》著录编排大抵仿照《隋志》分类次序。
在此基础上考察《见在目》对“小�”的著录及其相关信息,可看出唐宋时期中国史志“小�”观念对日本目录学“小�”观念的影响。《见在目》著录“小�”43种(含重出1种),分别为:第7家“孝经家”3种、第13家“杂史家”2种、第15家“起居注家”1种、第16家“旧事家”2种、第20家“杂传家”13种、第21家“土地家”5种、第25家“道家”1种、第30家“杂家”6种(1种与“杂传家”类著录重出)、第32家“小�家”10种。《见在目》著录时为行文方便,多将上下文相同之字加以省略,本文用“()”标识并补全省略之字;对《见在目》的讹字,则在其字后用“[]”标示并注明正字。
一、中国史志“小�”的观念发展
《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诸子略”第十类“小�家”小序称:
小�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班固在《汉志》总序中�明自己参考了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他对“小�”的阐述继承了以刘向、刘歆父子为代表的西汉人的“小�”观念。中国早期“小�”是体现了史家以“小道”为核心判断标准的子部之�。“小�”的创作来源、传播方式与表现手段,“街谈巷语,道听途�者之所造也”,其创作与传播来自普通社会生活,这使“小�”具有与“君子”之“道”产生偏差的“致远恐泥”的性质。其表现手段究竟是什么?班固没有明确�明,但他对“小�”的实际效果无疑是抵触的。
该期士人对“小�”表现手段的实际效果有明确的表述。桓谭《新论》云:“若其小�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此处对史家“小�”观念作了有力的补充。“近取譬论”,《文选》胡刻本、四部丛刊影印六臣注本作“譬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李善注本作“譬谕”。这里暂不讨论版本之别,只关注“譬”字传达的“小�”表现手段。桓谭还突显了“小道”的重要性,通过“治身理家”的表述将“小�”的功用与《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天下”联系起来,从事实上提升了“小�”的地位。
《隋志》“小�”观念基本沿袭《汉志》,其“子部”的“小�”类小序云:
小�者,街谈巷语之�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循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靡不毕记。《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而训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可以看到,初唐人的“小�”观念继承了《汉志》,清晰地抓住了“街谈巷语”的创作来源与传播方式以及“小道”的社会功用这两个基本特征。但对小�创作的名义主体即“小�家”,《隋志》和《汉志》有所
九世纪的中日史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