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房奴”现象看当代青年“幸福感”的挫败与重构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全面了解“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实践课程的各项教学纪律制度懂得在实践中合作。
运用所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的相关理论性分析和全面看待当代青年“房奴”现象。
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通过社会调查以同龄人的身份体察“房奴”语境下当代青年“幸福感”的挫败问题。
能在社会调查的实践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向上的青春”之心态和直面人生挑战的活力重构当代青年的“幸福感”,在担当国富民强和“构建和谐有我一份”的使命中,也使自己过上基于奋斗的、充满“幸福感”的生活。
意义:
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通过此实践,学生能理解性的去面对社会分层现状,并通过此培养起高职生应有的“敬业乐群”的职业素养。
通过此实践,能增强学生思考人生、直面社会、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二>调查范围
被调查地域: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被调查对象: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三>时间安排
调查阶段:2012年月日—2012年月日
查阅与实践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在校内外以各种形式进行实际调查、访谈、活动等。
调查方式:1、问卷调查
2、人物采访
总结成文阶段:2012年月日—2012年月日
资料汇总统计,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与总结。
二、房奴现状
“房奴”,2006年开始在媒体上流行。顾名思义,就是房子的奴隶。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以上是房屋按揭还贷金额的一条警戒线。越过此警戒线,将出现较大的还贷风险,并可能影响生活质量。据一份有1501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的人购房用了按揭,在这群按揭族中,%的人月供占到了其收入额的50%以上。
调查发现,%的人认为房贷还款负担太重,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身上“背”着房子,享受着高薪、白领、有房一族等诸多心理安慰的同时,也承受着“一天不工作,就会被世界抛弃”的精神重压,不敢轻易换工作,不敢娱乐、旅游,害怕银行涨息,担心生病、失业,更没时间好好享受生活。他们能常常称自己正在坚定的路叩响“忧郁症”的大门。
更可怕的是,构成“房奴”主题的竟然还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和中坚力量所在——白领阶层。而各地商品住宅购房对象正趋于年轻化。20-30岁群体是商品房购房主力军。不仅如此,对于很多“房奴”来说,购房已经不是个人行为,甚至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在供房。
自2009年红火的地产业带来的房价飙升则令很多家庭感到痛苦。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北京、上海、深圳、浙江等省市幸福指数最低,这个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诧。倒是如果得出了相反的结果,那才叫匪夷所思。买房在以前被称为梦想,然而对百姓来说现在梦想已变为妄想,变为噩梦了。国际上公认的“房价收入比”为3至6倍,而在我国许多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都高达十几倍。房价与居民收入严重背离,购房人群中,很多人囊空如洗,债台高筑,甚至还动用了家里老人的养老金。一套房子,让两代人成了“房奴”。房价不仅鲸吞着居民财富,而且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购买能力──当“房奴
毛概实训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