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海洋性灾害
一、海啸
二、海平面上升
三、赤潮
赤潮:近海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和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积,引起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1
(一)、赤潮的成因
成因十分复杂, 至少具备两方面基本条件:
1 .有赤潮生物的存在
,包括氮、磷、硅等营养盐,水温、盐度、微量金属元素以及维生素类等。
还受海况、潮流和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高温多雨季节,赤潮通常容易发生在富营养化、水体交换不良的港湾和沿岸海域。
2
近岸水体氮磷比(15~16)∶1。达到这个比例且氮、磷浓度增加时,再加上外界原因,如气温升高等,藻类迅速繁殖,出现赤潮。
N/P值是衡量氮磷对水体富营养化重要性指标。
磷的来源:
磷肥;含磷化工污水;含磷洗涤剂废水。其中含三聚磷酸钠的洗涤剂废水占60%~20%。
3
我国洗涤剂产量达400万t/年,%。三聚磷酸钠是生产洗涤剂的基本原料,含量20%~40%。每年生产的洗涤剂约需60万~70万t三聚磷酸钠。约占排入总磷量的20%~60%不等。
洗涤剂禁磷:环渤海省市、太湖流域
4
60%藻类需要维生素,80%的甲藻生长需要VB12;赤潮生物培养液中加Fe、Mn, 骨条藻等的生长率可提高400%; 没有Fe、Mn,最适宜的温度、盐度、pH值和基本营养盐条件下,也不会增加赤潮生物种群密度; 一些特殊微量有机质如四氮杂茚等可以促进某些赤潮生物急剧增殖。
5
营养盐含量过高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发生密切相关。普遍认为富营养化对赤潮发生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营养盐和富营养化的关系,富营养化与赤潮间的关系并没有彻底研究清楚,氮磷比、氮硅比、无机物与有机物比在不同地区对不同藻类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6
人为原因
(1)我国农田施用数以亿吨计化肥,约1/2以上属浪费, 随径流进入江、河、湖、海,是海水营养盐骤然上升的主要源头。
(2)工业生产、生活垃圾和污水大量入海,对海水中磷的过量富集有直接影响。20世纪90年代,浙江近岸海域氮高达100μmol/L,。
(3)沿海地区过度海水养殖,残饵腐败污染海水。
7
(二)、赤潮的危害
1. 使局部海域生态环境恶化
改变海水pH,使海洋生物生理活动受到影响。
光合作用消耗CO2, 酸碱度发生变化。~,,。
堵塞海洋动物的呼吸器官,使其窒息死亡。
有些分泌粘液物质,影响海洋动物滤食和呼吸。
8
2. 对海洋渔业危害巨大
海洋水产业是我国海洋经济的支柱型产业,超过全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的50%。
最直观地表现在对渔业的危害,特别是海水养殖业。使养殖的鱼、虾、贝类大量死亡。封闭性较强的内湾,甚至可以造成养殖生物全军覆没。
还危及捕捞渔业。改变水体的理化特征,生态环境恶化导致鱼群回游路线改变,渔场遭到破坏。
9
3. 危害人体健康
一些贝类对赤潮毒素不敏感,不因摄食有毒赤潮生物而致死,人们误食了毒化贝类后,可能中毒甚至死亡。由于赤潮毒素主要通过贝类的累积、传递而使人体中毒,因此通常被称为“贝毒”。
我国有毒藻类中毒事件已造成1 800人中毒,30人以上死亡。
接触引起皮肤不适,挥发性毒素还能对眼睛和呼吸道产生影响。
10
灾害学 海洋性灾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