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登载于《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我校2006首届会展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创新
张玉明
(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我校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会展管理本科专业申报的前期调查并完成第一份书面论证报告。2004和2005连续两年提交申办本科专业的申请,2006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正式批复,成为全国少数、广东唯一的一所拥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以下简称会展管理)本科试办专业的高等院校。正因为这是给少数院校的试办专业、又是我国21世纪才有的全新专业,还是出生在残酷竞争环境中的专业,所以,专业建设的任务重难度大。专业负责人从2003年建议学校开办会展管理专业起,就同步进行教学计划的资料收集、比较思考和构想设计,所以,2006年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比较顺利地完成首届会展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该教学计划的制定充分借鉴了国内外高等院校会展专业和方向课程安排及课时设计方面的经验,充分考虑了国情省情,结合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优势,分析了会展业的人才需求。比较突出的是“两个平台(指学科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 柔性模块(指专业方向课模块)”的设计与创新。
一、回归定位:夯实会展管理的学科基础
学科基础课的设计思路是将会展管理专业从公共管理学科(代码1103)回归到经济学学科(代码0201)或工商管理(代码1102)学科。我国高校的任何本科专业,都归属于一定的门类,都有一定的学科来支撑。会展管理专业的情况却比较特殊,在教育部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以少数院校试办专业的身份(代码110311)放在管理学门类的公共管理学科之中。而实际办学情况是会展管理专业和方向的开办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学科或专业,如国际贸易、经济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外语、新闻、公共管理、艺术(包括广告)、文秘、法律、工程、建筑等等。各自从原学科和原专业出发,来开办全新的、还在探讨过程中的专业或方向,都是边摸索边实践,以至会展管理学科基础课
的设计都有或多或少的问题。比较典型的表现有二种:一是知识拼盘,即对现有学科的基础课进行一些删削,再加几门会展方面的课程。二是知识杂烩,即通过各种参考资料汇集很多会展课程,再加几门学科基础课。由于设计者也没有搞清会展管理的学科归属,所以东抓一门、西抓一门,结果就成了杂烩。会展管理缺少比较”纯正”的学科支撑,专业建设就面临许多困惑。
鉴于这种现状,笔者在设计会展管理教学大纲的时候,先将其回归并定位在经济学学科和工商管理学科。不打折扣地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安排了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各专业必修的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统计学、经济法学、管理信息系统等9门学科基础课,不打折扣地安排了经济数学课,包括微积分I、微积分II、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时,将会展概论、会展经济学、会展政策与法规三门专业基础课提升到学科基础课,以突出会展管理专业与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科中其他专业的区别。目前这种设计是创新的做法。设计原则是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培养人才,用完整的理论体系支撑新专业的建设。
把会展管理专业从公共管理学科回归到经济学或工商管理学科的依据和理由,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公共管理无法包容这个专业所涉及的范围。这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来看。
从会展的运作流程来看。举办一个展览会,与组展企业的市场调查、项目策划、申请报批、展馆租用、招展招商、现场服务等相配套的还有许多工作和服务,如财务、法律、公关、翻译、报关、商检、物流、设计、制作、展装、邮政、电信、信息、咨询、广告、印刷、媒体、保安、保洁、医疗、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等等,这些都由不同的单位提供。其中有公共服务,但更多的则是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中的企业。所以,回归经济学或工商管理更为恰当。
从会展的课程结构来看。首先是美国内华达大学会展管理系给本科生开设的20门主要课程和乔治•华盛顿大学会展管理系给本科生开设的12门主要课程,不论管理还是策划、营销还是服务,都不在公共管理范畴。我国三所大学的情况基本相同。另据调查,上海的会展公司、政府部门、旅行社、饭店业最希望开设的课程有展览会策划与管理、会展销售与服务、展览设计与布置等。这和国际会议管理业委员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国际特殊事件业等组将
会展专业的课程分为管理类、营销类、策划类、服务类是一致的。所以说,在会展专业跨越的多个学科中,经济学和工商管理所占的比例更大。
从会展的人才需求来看。目前对会展人才需求预测大体上有两种方式,即按专业预测和按结构预测。按专业预测较典型的是商务部秩序处的官员和博鳌亚洲论坛执行总监姚望。他们认为:中国展览业急缺营
民用建筑防火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