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有价格。每个孩子从小就必须学会赚钱养活自己。
我父亲是犹太人,二战时逃亡到上海。长大后,我在上海钢厂当体力女工。丈夫在我生下3个孩子后,离我而去。
正值中以正式建交,我成为了第一批回到以色列的犹太后裔。
中国式妈妈
初到以色列,我不懂语言,不懂政策。在特拉维夫的大街上,我从上海带去的积蓄只能维持3个月的生活,我必须找到赚钱的办法。
连续几个月苦攻希伯莱语,我在路边摆了个卖春卷的小摊。一年后,我把3个孩子都接到了以色列。
以前在国内,我一直秉承“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到了以色列以后,我依旧如此。
以色列的官方货币是谢克尔,1谢克尔兑换人民币2块钱,更小的币值是雅戈洛,1谢克尔=100雅戈洛。我的春卷小摊,每天能赚到十来个谢克尔。
一天,邻居过来训斥老大:“你已经是大孩子了,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说完又转头训斥我:“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
邻居的话很有影响力。第二天放学后,老大坐在我旁边,学着我的样子把打好的春卷皮包上馅,卷成成品,然后放入油锅去炸。老大身上的转变大得连我自己都想不到,除了帮我做春卷,他还提出由他们带做好的春卷去学校卖给同学。
每天早上,他和弟弟妹妹每人带20个春卷(每个卖50雅戈洛)去学校,放学回来,会把每人10谢克尔的卖春卷收入全部上交给我。
邻居太太经常跟我聊天,告诉我正规的犹太家庭应该如何动作,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与中国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一样,他们始终觉得“赚钱从娃娃抓起”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春卷背后的商业刺激
教授孩子一些商业法则、训练他们如何看穿广告假象,并且开始学习执行开销计划。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尊崇的就是典型的“犹太式教育”。他分发极少的零花钱给孩子:十岁以下的小孩每周30美分,十岁至十二岁的孩子1美元,12岁以上的孩子3美元。使用时,须经父母核可,且要诚实记录所有支出项目。如理财得当,下周的零花钱即调涨至10美元。
这样的教育手段虽然比较残酷。但孩子们在学校也被灌输着同样的理念。他们比我更容易接受这种法则。于是,我决定改变以前在国内对孩子们的习惯,试着培养他们成为犹太人。
效仿犹太家庭,我也制定了一套有偿生活机制。
家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再无偿使用,包括我作为母亲提供的餐食和服务。在家吃一顿饭,需要支付给我100雅戈洛的成本费用,洗一次衣服需要支付50雅戈洛....
与此同时,我也会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我以每个春卷30雅戈洛的批发给他们,他们带到学校后,可以自行加价出售,利润部分可自由支配。
第一天下午回来以后,3个孩子各有收获:
老三是女孩,她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销售春卷——以每个50雅戈洛的价格零售,一共赚了400雅戈洛(20个春卷,成本600雅戈洛,销售1000雅戈洛)。
老二嫌零销麻烦,耗费时间和精力,所以选择了以每个40雅戈洛的价格打包批发,一共赚了200雅戈洛。而因为批发存在的价格优势,他迅速发展了几个小经销商,之后每天要定量送去100个春卷(平均每天共赚到1000雅戈洛)。
而老大销售春卷的方式最出乎我意料。他精心准备了一场讲座,并把每个春卷分割成了10份,每份10雅戈洛,一共接待了200个听众。除了上缴学校
犹太人如何教育小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