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时间: 陈张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热爱我国传统文化以及风俗习惯。
,对故乡的热爱。
3、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章的情趣。
。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吃鸭蛋,你能吃出哪些味道?看来,小小鸭蛋也寄情呀,我们今天去看看,汪曾祺老先生为什么也对它恋恋不忘的?
一、检查预习
1、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散文集。
。
腌鸭蛋yān 籍贯jí 车胤yìn 门楣méi 粽子zòng 避邪xié
苋菜xiàn 门槛kǎn 蝎子xiē 肃然起敬sù 囊萤映雪náng 城隍庙huáng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看看作者家乡的端午有哪些风俗,和我们这里的风俗有哪些不同?
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4、丰富的传统习俗,透露着汪老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十二红”里有哪些菜?那么,家乡的鸭蛋到底是只什么样的鸭蛋?(请同学们大声读出这份热爱,然后分组讨论,这是一只——的鸭蛋,因为——”句式说一段话)
(1)这是一只出了名的鸭蛋,因为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所以我为之自豪。
(2)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所以我为之开心。
(3)这是一只让我难以忘怀的鸭蛋,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吃过了家乡的鸭蛋,别处的鸭蛋就再也比不上了,所以我为之难以忘怀。
(4)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 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5)这是个只美味的蛋,因为“质细而油多”我为之垂涎欲滴。
5、同学们,分组读一读描写家乡鸭蛋的句子,体会汪老的赞美、自豪之情,交流体会。
第二课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文章的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一、引入:同学们,高邮有出了名的鸭蛋、与众不同的鸭蛋、历史悠久……,那么作为高邮人的汪老会带着怎样的情感来介绍家乡的特产呢?让我们带着自豪、赞美之情大声朗读。
自豪、赞美
二、新课讲解
1、.听完朗读,老师也不禁想尝尝这名声远扬、历史悠久的鸭蛋,那这只鸭蛋是哪里的?高邮跟作者什么关系呢?
高邮--------故乡
原来,作者不止爱鸭蛋、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2、汪老忘不了家乡的鸭蛋,其实我们知道那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鸭蛋已不再是鸭蛋,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3、我们中国人喜欢寄情于物,端午节把对屈原的思念寄托在吃鸭蛋、包粽子上,就像春节放鞭炮、贴春联。它已不再是儿时的游戏,更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可是,在经济飞速的今天,传统文化已日益淡化,同学们有什么看法?(小组讨论)
4、我们要做一个有中国味的中国人,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1)质朴而有味,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有淡淡的幽默。
5、请你从文中各找出几例加以分析。
.例: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可见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的。语言虽平淡,而细品之下确实有味。
6、用方言读读,体会语言特色,小组交流体会。
7、课文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
8作业:汪曾祺笔下小小的鸭蛋能品味出生活的情趣,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经验,写一写过传统节日的经历。
。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端午的鸭蛋7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