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四川理工学院政法学院:陈映
课程的内容与地位
《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品德课中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课程的内容与地位
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全面认识和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和政策,认清形势和任务,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珍惜和维护国家稳定的大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发学习、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的内容与地位
2007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发表即兴演讲,其中讲到: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星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G:\2010毛邓三新\第一章课件\唯美视觉:仰望星空- -
..\..\..\2010毛邓三新\第一章课件\南方周末- 龙应台:
形势政策的宏观观察背景
如何观察分析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及其来龙去脉、发展趋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潮流出现了大变动的背景下,我们形成了如下一个宏观的分析框架。大体的表述如下:
在三大潮流的冲击下,三种经济形态并存,两大社会文明转型,以及一系列深刻的制度性、结构性转变,在时空两个方面,被压缩、叠加到一起,从而形成当今中国极其独特的经济、社会、文化景观,提出了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高难度的问题。中国今后的发展进程能否比较顺利、较少折腾,在相当程度上,也正是决定于能否正确对待和恰当处理三大潮流冲击、三种经济形态并存、两大文明转型和一系列制度性、结构性转变相叠加所形成的特殊局面、复杂情况和深层矛盾。
形势政策的宏观观察背景
中国路径选择的逻辑展开
经历了二十世纪的四大思潮的较量、兴衰、演变,回过头来观察人类的足迹,我们可以得到“五个一般”。
第一个是现代市场经济一般。
第二个是民主法治国家一般。
第三个是公民社会一般。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第四个是现代科学技术创新和持续发展一般。
第五个一般是以人为本,多元开发,和谐共容这么一种当代的人文精神。
课程的内容与地位
2010年的两会上,教育改革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引起代表和民众的广泛热议。温家宝总理在政法工作报告中语重心长的讲到:教育承载的是中国亿万家庭对幸福生活的希望。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要抓紧启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着重抓好五个方面:
一是推进教育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对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制度等进行系统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提高办学和人才培养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指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也就是人所具有的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是通过人的观念意识,品质情操、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等表现出来的,人文素质包含了人文知识修养和人文精神两大方面的内容。在人的全面发展当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与发展是使各项素质发展中最根本、最基础的。
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文科学和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成为个人的人格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以及人的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包含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人的文化素养,人文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扬弃人性消极的一面, 使人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的人。
二是人的思维完善,人的思维形成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文化的影响,科学教育加强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人文教育使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发展。
三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 保证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自由, 是发挥人的激情,热情和意志力的保证,我们要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
四是实现人生价值,人文素质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促进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2010形势政策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