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和中学素质教育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
素质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制约性
育人,就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这是教育固有的本
质属性和本体功能。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和育人方
式,也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才可能
提出和确立。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发
展,不可避免地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决定的”,同时也受
反映生产关系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
尽管教育本身就应当是培养人的素质的教育,但是人
的素质发展和培养人的素质教育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和现
实因素制约。因此,素质教育不可能在任何时代、任何社
会的教育实践中都能得到全面的、正确的实施和体现。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是以人的智力和渗透在生产力各基本要素中的
知识(科技)含量为基础的经济,即以人掌握、运用、创新
知识为标志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的增长,主
要是靠人,靠提高人的素质。
提高人的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是新
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当代,许多国家都把振兴教育、发展科技、提高国民素
质、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战略任务和基本
国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我国企业经济效
益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的状况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改变,农
业科学技术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推广,宝贵的资源和生态环
境之所以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人口增长之所以不能
得到有效的控制,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之所以屡禁不止,
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
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在深化教育
改革特别是教育整体改革过程中,针对“应试教育”弊端逐步明确、
逐步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是努力实践邓小平教育理论的
一种创新,是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如果经过教育他们学会了应当怎样
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因为他们能做出极多、极大
的业绩来;但如果没有受过教育而不学无术的话,那他们就会成为最不
好、最有害的人,因为由于不知应该选择什么,就往往会插手一些罪恶
的事情,而且由于狂傲激烈,禀性倔强,难受约束,就会做出很多很大
的坏事来”。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
素质教育概念确立的依据
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充分自
由的发展,也包括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逻辑发展
素质教育是我教育理论直接
指引下,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过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
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是创造
性地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生动体现。因而,素质教
育概念的确立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逻辑。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
素质教育概念确立的依据
理论依据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和升华
《学会生存》指出:“教育既要复原,又要革新”。素质教育是对教育本质、本义的丰富、创新和发展。
反映了时代对人和人的素质的高度重视,对人的素
质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体现了育人理念和模式的创新;
要成为以整个国民为对象的最广泛的教育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是教育本质、本义的时代升华,是与时具进
的教育新思想、新概念。
第一节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确立
素质教育概念确立的依据
实践依据
广大教育工作者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在教育过程
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
展整理”,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过程中逐步形成共识的一
个科学概念。
政策依据
1985年5月《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6年3月《……“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9年6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002年11月十六大
2007年10月十七大
第二节素质和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概念和结构
人的素质概念
“素”指构成事物原有的基本要素(成分)
“质”指这些要素的性质、资质、品质或质量
素质就是表示事物构成要素的品质或质量的意思。
狭义的素质:指遗传素质,指人先天具有,与生俱来的人
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特征,亦称人
的生理素质、自然素质。
广义的素质:既包括先天的
波浪理论讲稿ppt模版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