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并存,涉海性与实用性较强和多元复合性的特点。本文还针对当前汕尾滨海旅游业的实际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指出了研究和开发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还介绍了两个知名度较高的民俗旅游景点,同时提出开发利用滨海民俗文化资源必须做好的几项主要工作。
一、汕尾市滨海民俗文化资源综述
汕尾市位于粤东沿海,是新兴的滨海城市,1988年在原海丰县汕尾镇“依港立市”;下辖“一市、两县、三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和汕尾市城区、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华侨管理区。全市人口约302万人,有福佬、客家和疍民三大民系,主要方言为闽南方言福佬话,约占总人口的82%,其次为客家话,约占16%;东北、西北部主要为客家话方言区,中部至沿海地带为福佬话方言区(有形成粤方言岛的深海渔民群体)。沿海岸线长302公里(不含岛岸线),占全省海岸线的9%。广东著名的汕尾港陆域是市、区两级政府所在地和旅游目的地。
在汕尾濒临的南海碣石湾和红海湾上, 93个海岛星罗棋布,沿岸有12个渔港或渔业港区,3个海湖。水产资源丰富,有龙虾、鲍鱼、石斑、海胆(石针)、海鳗、带鱼和“虾姑”等等。海水养殖业有一定规模。海水晒盐的生产历史悠久。传统捕捞作业主要在湾外的汕头渔场、甲子渔场和汕尾渔场。
汕尾不但有丰富的滨海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与海洋息息相关的民俗文化资源。早在新石器时代,文身断发的百越族先民就在这荒凉的海岸线上采集、渔猎,繁衍生息,过着原始的生活,留下了“埔上墩”、“东坑”、“沙坑”等遗址及文物。秦皇汉武,征服百越,传播中原文化,惠及四海。自“汉武帝时分诸郡,於是始立县曰海丰”以降,海洋渔业文化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南宋偏安,帝昺南逃,文天祥抗元,在甲子、碣石、金厢海滩、长沙湾丽江埔、海城和后门渔港等沿海地带留下了“龙石”、“方饭亭”、“北帝居”等多处遗迹和流传于民间的口头史事传说。“蛮、蛋杂居”的“蛋户”,生于江河,“居于舟楫”,随潮来往于海湾沿岸,捕鱼为生,留下了田墘外湖的“明•蛋家灰沙亭墓”,在品清湖畔“蛋户入盐籍”和待渡山下“顺济宫”(甲子天后宫)的历史事实。为抗击倭寇入侵,明洪武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1394—1395年)设置了碣石、捷胜、甲子等卫所城,附籍军户十居其五。这是古海丰沿海港口形成的基础和滨海民俗文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原民俗文化在沿海卫所扩布的主要时期。万历十七年(1589年),“漳(州)潮(州)人”也陆续迁入。迨清至民国,大量的人口迁入沿海主要港口,如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汕尾埠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已是“舟揖云屯、商旅雨集”的港口,这是清初开海禁后,渔业资源得到了繁殖,生产恢复、发展而促进了港口繁荣的结果。如今,生活在传统与现代并存模式中、懂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汕尾民众早已整装待发,准备起航,祈望在一帆风顺中再创辉煌。
汕尾人民在漫长岁月中,创造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汕尾滨海民俗文化除了具有民俗的一般特征外,还突出了涉海性和实用性较强的特征,同时,具有传统与现代并存,以渔为主,亦农亦商,福佬民系为主,疍民民系等为次的多元复合性特点。秦、汉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陏)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明代风俗具有“居民土著淳厚,备俭勤以自
民俗文化的认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