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基本建设:指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恢复工程及与之连带的工作,其包括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造,各类管线、输电线、矿井工程绿化,水利与电力工程、防空工程、港口工程及海洋工程、铁路、公路、桥梁工程、环境工程等。
一、基本建设国情
历史沿革
在建国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基本建设实行以中央主管部门为主的垂直管理,地方的权力较小,企业没有扩大固定资产的投资权。
1974年采取了“四﹑三﹑三”的办法,即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由中央主管部安排,30%由中央各部提出建议,商同地方安排,30%由各地方统筹安排。
1979年起,随着财政体制的变化,将中央统一分配的国家预算内投资,改为按建设项目的隶属关系和财政体制,由中央和地方分级安排﹑分级管理。
1985年起改进对基本建设投资计画的管理,规定国家预算内拨款改贷款的投资。
成就与经验
据统计,1953~1985年,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070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7647亿元;固定资产按原值计算,,增长30倍多。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4051个,小型项目数十万个,。
1953~1985年通过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如发电机组容量达7826万千瓦,为建国初期原有能力的40倍;煤炭开采53235万吨,;石油开采17504万吨,而建国初期的开采能力只有60多万吨;炼钢3503万吨,为建国初期的17倍;棉纺锭1318万锭,。
在农业水利建设方面,到1985年底,,总库容量达4300亿立方米,新修堤防总长度达17万公里,新建万亩以上灌区6800多处。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已初步形成全国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网的基本骨架。1953~1985年,全国共新建交付运营的铁路 26100公里,建成复线7160公里,电气化铁路4170公里;新增沿海主要港口吞吐能力24000万吨;;新建输油(气)管道11700公里;新建长途通信电缆30000公里,微波电路8200公里,长途明线47万对公里。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住宅和城市公共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如1953~1985年,竣工的住宅建筑面积达108500万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20795万平方米,医疗机构建筑面积6133万平方米。
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由建设单位对国家全面负责;工程价款改行项目竣工后一次结算,分期竣工的项目,分期结算;大力推行工程招标承包责任制,开展社会主义竞争;改革建筑材料供应方式,实行按项目承包供应责任制,逐步由物资部门将材料直接供应给工程承包单位,实行包工包料;建设用地实行由地方政府统一负责征用;城市住宅建设进一步推行住宅商品化;在基本建设管理上,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基本建设投资计画管理的改进,明确划分中央﹑地方﹑部门在基本建设方面的职责范围,适当扩大地方﹑部门的基本建设管理权限,明确各自承担的经济责任,并给企业一定的投资权。
二、基本建设的地位与作用
1、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地位提高
建筑业持续稳定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89年到2001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从794亿元增长到6462亿元,%,高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期增长速度,%%,增加了2个百分点, 达到了支柱产业的这一指标标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居第4位,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由建筑业完成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占65%左右。 1989-2001年,建成投产的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共68万个,各类更新改造项目46万个,各类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7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7亿平方米。
到2001年,全国建筑业的从业人数从407万人增加到3669万人, %,高于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同期增长速度(%) ;其中来自农村的从业人数从1502万人增加到2797万人,%;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从4%提高到5%,北京、河北、江苏、山东等省、市达到7%以上。
实施“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1989年到2001年,, %;, %。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的中国
0基本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