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论文心绞痛论文
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100例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西药治疗对照组50例;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包含中医辨证分型)、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变化及血脂变化情况等。结果两组总体疗效(含中医辨证分型)比较(P<0. 01)、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P<0. 01)、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P<0. 0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有明显改变,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 05,P<0. 01)。结论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确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组心肌缺血临床综合征。该类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繁,病情较重。且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明显影响,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塞或猝死,故对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很受临床重视。笔者自2007~2009年,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5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将100例本院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58. 6岁;病程10个月~15年;中医辨证分型:气虚血瘀型15例、心血瘀阻型20例、痰湿阻滞型9例、心肾阳虚型6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0~74岁,平均年龄56. 7岁;病程1~12年;中医辨证分型:气虚血瘀型18例;心血瘀阻型16例、痰湿阻滞型10例、心肾阳虚型6例。两组病例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辨证分型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同时所选用病例均排除了冠心病心肌梗塞、重度心律失常、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侯群、颈椎病所致的胸痛或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
采用中医治疗。处方:人参10g、黄芪30g、丹参15g、赤芍15g、田三七粉5 g(冲服)、红花10g、瓜蒌12g、薤白12g、法夏10g、桂枝6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
对照组
服用消心痛10mg,每日3次,阿斯匹林50mg,每日1次,用温开水送服。
两组均以治疗4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观察两个疗程;治疗组病例在治疗前4天及治疗期间均停用其它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对照组中具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均继续服用降压或降糖药物,两组病例在治疗过程中若心绞痛发作时,给予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并记录其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及服用硝酸甘油片的用量。治疗前后及治疗中每周定期作心电图检查,定期检查两组病人的血、尿常规,血脂及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3 治疗结果
总体疗效
治疗组50例,显效18例(36%),其中气虚血瘀型6例、心血瘀阻型12例;有效27例(54%),其中气虚血瘀型9例、心血瘀阻型8例、痰湿阻滞型6例、心肾阳虚型3例;无效5例,痰湿阻滞型3例、心肾阳虚型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50例,显效14例(28. 0% ),其中气虚血瘀型5例、心血瘀阻型5例、痰湿阻滞型2例、心肾阳虚型2例;有效20例(
冠心病论文 心绞痛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