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的含义与分析角度
第二节货币需求的决定
第三节我国货币需求分析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及其分析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P329:
——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其特点:
1、是一个存量概念;
2、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体;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对现金的需求,也包括对存款货币的需求;
4、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需求。
(二)货币需求的分析角度:
1、宏观角度:从一个国家的社会总体出发
2、微观角度:从社会经济个体出发
(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
1、名义货币需求:社会各经济部门在一
定时点所实际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
2、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扣除了
物价变动的影响。
二、货币需求理论的决定P331:
(一)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必要量公式: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即:
M=PQ/V(宏观模型)
例:某国某时商品价格为11元,待售商品数量为140000件,平均货币流通速度为4次,试计算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M=PQ/V=(11×140000)÷ 4
=385000(元)
(二)交易方程式(美)
公式:MV=PT M=PT/V
M ——货币需求量; V=PT(GDP)/M
V ——货币流通速度
P ——商品交易中的一般价格水平
T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商品交易量
关系:
1、若V与T不变,P随M正比例变动;
2、若M处T不变,P随V正比例变动;
3、若M与V不变,P随T反比例变动。
(二)交易方程式(美)
特点: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而且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
例:,名义GDP为89404亿元,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计算货币流通速度。
解:V=PT(GDP)/M
=89404 ÷ 137543 .6
=
(三)剑桥方程式(英)马歇尔庇古
分析重点:从微观分析个人资产选择
M=KPY (0<K<1)
M——货币总需求;
K——总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比率;
P——物价水平; Y——国民生产总值。
关系:
1、当K与P一定时,总收入越多,M越大;
2、当K与Y一定时,价格水平上升,M越大;
3、当P与Y一定时,系数K越大,M越大。
(三)剑桥方程式(英)马歇尔庇古
剑桥方程式,形式上与费雪交易方程式没多大区别,但在理论上,它对货币需要的研究有重要的发展,其贡献:
(1)把货币需求与经济主体的动机联系起来;
(2)从持有货币机会成本的角度研究货币需求;
(3)从货币作为一种子资产的角度进行研究;重视资产功能。
(4)从动态角度研究货币需求。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创立于1936年,重点分析:流动性偏好和利率的影响。
假设:对货币需求出于三种动机:
1、交易动机
2、谨慎动机
3、投机动机投机性货币需求(L2),产生于利率和债券价格的关系
如当现行利率过高,预期利度下降——放弃货币、持有债券,则M减少。说明货币需求与利率反向变动。
交易性货币需求(L1)与收入同向变动
(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三种动机联合考察:
L=L1(Y)+L2(i)(微观和宏观模型)
1、交易性货币需求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
2、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i)的递减函数,当利率降至最低点时,货币需求为无限大,即“流动性陷阱”P338。
3、说明货币总需求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
第十七章货币需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