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要求,也是历届中考试卷中经常出现的一道典型题类。
那么,如何正确划分?方法多样,可以根据语意、语境来划分,也可根据文言句子的内部语法结构来划分。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向大家推荐“ 巧据语法结构 妙定朗读停顿 ”一法。(一般情况下,不是绝对的;本文中所举例子均以苏教版教材为主),在此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例如:
1、山 / 不在高,有仙 / 则名。(主谓之间) (《陋室铭》)
2、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主谓之间) (《岳阳楼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主谓之间) (《马说》)
4、不知 / 口体之奉 / 不若人也。(动宾之间) (《送东阳马生序》)
5、刻 / 唐贤今人诗赋 / 于其上。(动宾之间) (《岳阳楼记》)
6、衔∕远山,吞∕长江。 (动宾之间) (《岳阳楼记》)
二、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或提示原因或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如“盖”、“夫”(读 f ú ),“且夫”、“若夫”、“至若”、“岂若”、“得无”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往往在这些发语词后应进行停顿。例如:
1、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2、盖 /一癞蛤蟆也。 (《幼时记趣》)
3、盖 / 简 / 桃核修狭者 / 为之。 (《核舟记》)
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5、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若夫 / 霪雨霏霏。至若 / 春和景明。 (《岳阳楼记》)
7、若夫 / 日出而林霏开。 (《醉翁亭记》)
8、岂若 / 吾乡邻之 / 旦旦有是哉。 (《捕蛇者说》)
9、得无 / 楚之水土 / 使民善盗耶? (《宴子使楚》)
10、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
11、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文言句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可与主语连在一起)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例如: 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文言句首中出现表假设、转折、递进等的连词,如“若”、“而”、“虽”、“且”、“然”、“然则”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例如:
1、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2、而 / 山不加增 。 (《愚公移山》)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核舟记》)
4、虽 / 乘奔御风 / 不以疾也。 (《三峡》)
5、虽 /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口技》)
文言文停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