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教学目标:
、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
、详略,体会本文优美、  精炼的语言。
“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博学能文,任性不羁,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二十九岁出仕,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三、整体性阅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投影显示)
豁然开朗(huò )       屋舍俨然(yǎn)     阡陌交通(qiānmò)
黄发垂髫 (tiáo)     便要还家(yāo)     刘子骥( jì   )
诣太守(yì)
2、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
(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
(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

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69 KB
  • 时间2018-07-0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