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菊
张燕玲
冉壮
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与培养
亲社会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认知因素
情感因素
强化与榜样
生物因素
(一)遗传基因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在社会生物学意义上,利他是指有助于提高其他个体的基因适宜性而损失了自己基因适应性的行为。个体的利他行为并非为了保存个体而是为了保存他的基因。可见,重要的是物种基因库的保存,而不是个体或家族的保存。
著名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指出:人类的各种利他行为,尽管在社会中表现为不同文化形式,在总体上是由遗传基础的。
(二)年龄
单纯的年龄增长并不能保证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增加。然而,一般来说,随年龄的增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能力是逐渐增加的(艾森伯格)。而且分享,帮助,合作,安慰以及保护行为在年龄大一点的儿童中更为普遍。这些行为的出现得益于儿童日益增长的对困难信号的准确判断能力、调整情绪的能力、提高了言语能力、不断增长的关于支持行为的理解能力以及不断发展的潜在能力。其中分享是与年龄有关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年龄对分享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年龄小的(2—6岁)
年龄大的(6-12岁)
1,自己为导向的动机
1,他认为导向的动机
2,认识到自己的要求
2,识到别人要求的合理性
3,珍视当前的所有权
3,区分事物的价值
4,“此时此地”思维
4,考虑到将来的一处,可能运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行为
5,几乎没有谈判或协商的语言技巧
5,得到很好发展的言语技巧
6,对多于一项选择的关注存在困难
6,许多可选择的解决方案
(三)性别
有研究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多地实施亲社会行为。
,重视其温顺、依赖、主观性和人情味;对男孩则强调竞争、自信、勇敢和非情绪性行为。因而与女性相比,男性则会有更多攻击性行为。
。
,但却被别人看成是利他的。
环境因素
(一)父母抚养方式
主要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作用于儿童亲社会行为。
霍夫曼的抚养幼儿研究表明,温和养育型的父母倾向于抚养利他幼儿。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儿童的父母如果既做出了亲社会行为榜样,同时又为儿童提供了表现这些行为的机会,则更有利于激发亲社会行为。
(二)社会文化传统
社会文化传统对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有程度
上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发
展中的儿童,对其亲社会行为发生影响。
(三)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社会传递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性质和具体形式都有重要影响。实验研究发现儿童在观察榜样从事分享和助人行为以后他们的类似行为会增多。
研究显示定期放映亲社会的电视节目能增加利他行为和社会赞许的行为。有证据表明儿童对电视节目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受父母影响,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评价喜好,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因此,电视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大小和意义还要看家庭怎样利用电视。成人在儿童看电视时对节目的选择及适当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因素
(一)儿童对亲社会行为及观念的认识
当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后,他们在面临分享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的提供帮助或把自己玩具,点心等分给其他小朋友。社会规范认知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包括三种: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和应得性规范。
。
。在学前期,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就开始遵从这种规范。
。
幼儿亲社会行为(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