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过剩之惑
流动性过剩的弊端
——实体经济重复低效投资层出不穷
由于大量低成本资金进入实体领域,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原材料行业及汽车、船舶制造业等下游行业,造成企业不断上项目扩大产能,结果导致重复建设层出不穷,能耗始终难以下降。
——房地产市场潜在泡沫不断放大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火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银行资金供应的无限制,尽管国家几次出台政策控制房地产市场非理性增长。但房价依然被炒热,开发商四处拿地融资的速度根本没有慢下来。结果,房价进入上涨的恶性循环,潜在泡沫继续放大。
——受资金面宽松影响,两市市盈率超过40倍
受资金面宽松及股市财富效应的影响,自2006年年初以来我国股票市场异常热闹。尽管央行加息,但对于收益数倍于银行存款的股票市场来说,丝毫未能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居民储蓄也出现大规模的分流,今年1季度人民币各项存款同比少增597亿元,居民户存款同比少增836亿元。仅一年时间,A股指数翻番,市盈率直上云霄,若以2006年的业绩推算,目前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有35倍。有消息显示截至4月20日,沪市和深市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而且还在不断升高。
——过剩流动性带来资本浪费
由于我国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依赖于净利息收入,产品结构单一、中间业务不发,过多的资本存量不仅带来经营上的压力,也带来资本的浪费,而要摆脱这种困境,银行只能求助于信贷增长。最终宏观流动性过剩转化为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不利于经济健康增长。
——流动性过剩造成存款短期化、贷款长期化
居民存款趋于短期化,贷款趋于长期化,主要是由我国现行利率期限结构决定的,长短期利率差异较小,造成活期存款比重加大,银行负债流动性加大。而银行贷款趋于长期化则是由长短期贷款利率差异较小引起的。长期贷款比重加大,导致资产流动性大大降低。同时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可投资品种也很少,居民无奈只有短期
“投资”于银行,企业则将长期融资渠道集中在靠银行贷款。因此,银行现在是存款(负债)趋于短期化,贷款(资产)趋于长期化,不仅期限结构极不合理,而且孕育了很大的金融风险。
同时,由于货币流向本性的决定,大多数过剩流动性流向了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塘等地区,流向中西部的却较少。另外,通过邮政储蓄,本来缺乏资金的农村地区,将更多的微小剩余流向了资金充足的城市金融体系。资金流动性的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使得衡没有缓解。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办法
早在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上,央行就表示2007年继续实行稳健货币政策,年宏观调控的中心目标是紧紧围绕加强流动性管理,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维护总量平衡的同时,促进稳较快发展。之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流动性管理也被首次列入政府宏观调控的范围。管理层方面,央行行长周小川多次表态,央行将进一步收紧流动性,不排除采用更多措施来限制流动性。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日前也表示,随着汇率制度改革的推进和下一步宏观政策的改善,今后将有更多的投资组合和灵活的货币政策来管理流动性。除了采取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常规手段外,减少流动性过剩还包括以下办法:
——建立外汇投资公司以对冲流动性在我国当前的货币制度下,
流动性过剩之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