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博弈论解释.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博弈论解释.doc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博弈论解释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博弈论解释廖华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 以谋求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外交博弈模型,并分析了2<0<03年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法德俄三国为代表的“抗衡派”就伊拉克问题所展开的外交博弈。关键词:外交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博弈论与国际关系;伊拉克战争 1. 引言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它在经济管理、公共选择、区域经济组织等领域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1]。博弈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假设:决策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处于动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并追求其国家利益最大化,包括该国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2]①,和政治利益等。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也能很好的用于研究和分析国际关系这也是外交决[3]策学中最近产生的理性学派的方法论基础。在外交实践中,一个主权国家i的国家利益函数ui(支付函数)不仅依赖于该国的外交战略和策略选择si(为了与博弈论中的术语相一致,以下统称为战略),而且依赖于其他相关主权国家的战略选择s-i,即该国的最优战略选择是其他主权国家战略选择的函数ui(si,s-i)。 2<0<03年,国际社会围绕伊拉克问题展开的外交活动实质上反映了有关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冲突。在战前,表面上是争论要不要要对伊动武,实际上是争论要不要打破已有的利益分享机制(即已有的均衡状态);在战争爆发并将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时,相关国家又就伊拉克的战后政治安排和经济重建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外交博弈,以便在已有均衡被打破这个既成事实的约束条件下,瓜分到尽可能多的国家利益。在这场外交博弈中,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
“主战派”和以法德俄三国为代表的“抗衡派”两个鲜明的博弈参与方。双方具体的外交活动表现可以参阅相关资料,本文不做赘述。本文建立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和解释美国与法德俄三国在伊拉克战争前后各阶段的外交立场变化和战略选择。 2. 博弈模型博弈的参与方可以简化为以美国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与法德俄三国为代表的“抗衡派”。对于美国,攻打伊拉克可以提高军费,刺激经济,打击欧元,可以改变中东已有的格局,控制石油资源,进一步巩固和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法德俄三国则是要维护在- 1 -
//. 伊拉克的传统利益,同时阻止美国利用联合国武力解决国际争端事务,抵制美国的单边主义[4, 5, 6]政策,反对美国日益增强的霸权主义。从根本上讲,双方的冲突就是在特定条件下的国家利益冲突。 博弈的类型在伊拉克战争中,随着战争事态的发展,都伴随着双方外交姿态的变化。显然,这个外交博弈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在这场外交博弈中,唯一有重大悬念的就是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的对伊动武议案能否获得通过。(这实际是一个双方轮流出价的博弈过程,同时也包括法德俄三国的内部博弈)。假设法德俄有两种外交类型——强硬和妥协。美国拥有不完全的信息,在向安理会提交议案之前,它并不知道法德俄属于哪种类型;而法德俄知道自己属于那种类型。但是美国知道法德俄三国属于各种类型的概率分布:属强硬派的概率为μ,属妥协派的概率为1-μ,而且μ是共同知识(Mutat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一个博弈论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arry201208
  • 文件大小157 KB
  • 时间2018-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