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德育比较及其对中国大学德育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陈静学号:20**********
摘要:中美德育在目标、理念、内容以及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对中美德育在目标、理念、内容、方法上的比较,得出了中国大学德育的启示,即应重视德育的可操作性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方式的整合等。
关键词:中国、美国、德育、启示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大学德育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沿用我们曾经使用的大学德育的方式方法,其实效性已不明显。因此,如何更好地搞好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只有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才搞,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过中国与美国的德育比较,吸取他们在德育中的有益做法,以增强我们德育的实效性。
中美德育的比较
无论在中国亦或是美国等西方社会,德育都是由来已久的。中国先秦古籍中的“德”原同“道”并举,是“道”的对应词。作为“德”的对应词的“道”,原指“路”,在人们共同道路意义上引申为“理”,或指法则,或指事物的本原,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泛称。它应用于政治生活,又成为政治价值取向与规范。“德育”与狭义“德育”的由来
西方“道德”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虽然习俗不限于道德),后来才形成有别于习俗道德的“伦理道德”。现代国际通用的“德育”,即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所以,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教育”都属于泛化的道德教育。在不断发展中,西方德育逐渐转变现在的“道德教育”,而我国现行“德育”,还涵盖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为“德育”一
词的广义,也有称“大德育”。不仅在德育的定义上中美是不同的,在德育的具体实行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以下将从中美德育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一一比较。
中美德育目标的比较
中美两国的德育目标体现了各自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以及教育自身的发展情况,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对中美两国学校的德育目标作出比较分析获得启示,有利于改进和加强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德育的目标定位,是由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自身发展的情况所决定的,对德育目标定位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加强,是各国加强德育工作的共性。从这一角度看,中美两国的德育目标具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但中美两国毕竟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迥然不同的国家,德育目标必然受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因而其德育目标又存在一些本质差异。
中美学校德育目标的共性首先体现在它们都强调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把培养民族精神和为国家献身精神作为德育核心目标。但相对来说,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讲理论更多些,而具体的教育显得有些薄弱。美国则注重通过具体形式渗透这种教育,主要是通过本国的成就教育以及西方文明史等历史教育来实现,力图使生活在本国的公民特别是青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其次其共性体现在它们都是将德育目标与国家的政治目标相联系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德育目标和内容都要合乎社会的统治者规定的政治目标,也就是说,要依据政治目标来确定德育目标和选择德育的内容。我国明确提出并把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而美国采取了许多硬性的行政措施。比如对学校教学计划中政治科目的规定,对教师、校长和督学按一定的政治道德要求进行严格的
比较德育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