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震复习.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名词解释:1波动:振动在空间的传播。体波:分为横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平行)和纵波(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垂直);面波:沿地表方向传播的、视速度小、视频率较低的波,它的能量较强,衰减较缓,有发散性,呈扫把状散开。瑞利面波(低速、低频率,其频谱不包含尖锐极值,频带宽,对实际介质,在地面附近);LOVE面波(质点的震动平面平行于地表,产生于地表面上覆盖着的低俗薄层底面,沿分界面方向传播振幅在垂直方向随Z呈指数衰减);斯通面波(在两个半无限弹性介质分界面上形成的波,沿着分界面方向传播,其振幅在垂直分界面的方向上随着分界面的距离按指数规律衰减)。2振动:物理的往复运动。3振动曲线(振动图):某质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关系。4波动曲线或波剖面:在某一时刻不同质点的位置关系。5振幅:在振动图形上极值的大小称为振幅。射线平面: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 6:视周期:在振动图形上相邻极大值间的间隔称为视周期。7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叫视频率。8视波长:在波剖面上相邻各级之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9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叫视波数。10视速度:沿着观测方向测得波的速度值称为视速度,与真速度值有差别。11折射波:两层介质,下伏层的速度大于上覆层的速度,即 V2>V1,这时地层中才会产生折射波。12干涉: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地层的间断点、地层的尖灭点、不整合接触点、断层的棱角点等)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凹面界面产生的反射波为回转波。两者都为反射波。通过偏移叠加处理,可以有效地收敛绕射波。13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为时距曲线。.14正常时差:地震波的旅行时和自激自收时间的差别主要是有炮检距X引起的,这种由炮检距引起的时差为正常时差。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剩余时差:多次波各叠加道的时间经正常时差校正后并不等于t0,动校正后多次波各叠加时间与t0有个差值,为剩余时差。15动校正(正常时差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地震记录中减去正常时差∆t,即得到x/2处的自激自收时间t0。16回折波:地震波从震源出发,向地下传播到某一深度,还来不及到达分界面,就沿着一条圆弧返回到地面,把这种波叫做回折波。
17地震分辨率: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称为地震垂向分辨率,提高地震勘探的垂直分辨率主要方法:选择合适激发和接收条件,设计合适的观测系统,提高地震波主频和频带宽度;在资料处理中采用反褶积等方法,压缩地震子波延续时间。采用横波勘探也可以提高垂向分辨率。可分辨的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称为地震横向分辨率。分辨率: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大小。18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之间的距离。道间距:检波器之间的距离。偏移局:炮点到最近检波点之间的距离。多次覆盖:对地下某点观测多次。纵测线: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19观测系统:激发点和接收点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排列:野外地震勘探,每次观测时各道检波器分布的长度和形式为。检

地震复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bfc1172
  • 文件大小84 KB
  • 时间2018-07-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