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摘要】通过一次金融市场学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利率市场化”这个名词。利率市场化,简而言之,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我了解到,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尤为迫切啦。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随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对策
【正文】
一、我所理解的“利率市场化”
1、对于“利率”的理解: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名词的时候,我认为,利率市场化就是所有利率都由市场来决定。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知道,这个理解是不准确的。利率市场化指的是商业性利率由市场决定,而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央行通过“利率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利率不在此列。
2、对于“市场化”的理解:
这里的市场化指的是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简单的理解,就是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这样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利率市场化”概念:利率市场化,,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
我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起步
我们的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利率市场化改革。早在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2000年的十五届五中全会、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2001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拉开大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下,我国人民银行着手开展有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关工作,这也标志着,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正在履行它自己的承诺。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通过查阅、整理有关历史资料,我们可以简单的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贷款利率。
第二步:扩大银行的贷款定价权和存款定价权。央行网站数据显示: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第三步: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随着各种票据、公司类债券的发展,很多企业,特别是质量比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和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了。
第四步: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2006年8月,;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但是,我们也看到,实际上金融企业并不是特别地愿意自己对住房抵押贷款定价。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果
通过阅读央行网站中《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果喜人》一文,我总结出我国进入21世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四点成果:
、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较改革之初,我们的改革的深度、广度都有较大幅度加深。
、在信贷市场上,我国逐步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使得信贷市场发展更加繁荣。
、中央银行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使得宏观调控手段得到较好的发挥。
、外币利率改革总体运行平稳,呈现良好态势。
我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认识
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通过阅读周小川行长的《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我找到了中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五大原因。
(1)、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2)、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我国市场化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尊重企业的自主权,其中最主要的一
中国市场利率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