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贫困地区学生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教育方面逐步进行了很多变革。这些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传统教育一次次不同寻常的挑战,特别是英语教学纳入了学科教学的范畴。教学改革需要广大教师端正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育人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施展空间。尤其对贫困地区的从教者来说,这更是一次次不同寻常的挑战。
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英语教育基础的比较
英语教育的开展,许多专家对这两个地区的差别进行了多次探讨,更多人认为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基础。比如,发达地区的学生每天面对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现代化的厂房、琳琅面目的商品、绿草如茵的公园,构成生活的色调丰富多彩。而贫困地区的学生甚至对“马路”都是那样陌生,电视中出现的东西离他们的生活空间太远了。尤其是对英语单词的掌握存在难度,比如“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英语单词,城里的孩子每天司空见惯,贫困地区的孩子就得靠死记硬背。在贫困山区的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镜头,学生指着课本上的网址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机械地告诉学生“这是网址”,然后学生又问老师“网址怎么读呢”,老师也茫然,因为老师也没有真正会上网。对于在课本上出现而日常生活中见不到的东西,老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记下来,学生吸收知识有许多都属于被动接受,课本上一旦出现反映都市生活的
英语文章,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这毕竟与他们的认知范围相去甚远。
二、有些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
当前,我们大力提倡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我们的贫困地区在教育上面临着很多困难。在很多贫困地区,教育的开展并不乐观,一方面是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不懂英语,外加上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父母缺乏精力,他们能做的只能是让孩子吃饱穿暖。还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就更差了。在电视连续剧<<其实不想走>>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凌小怡去梁亮的家,在途中遇到了一个放养的孩子,凌小怡问他放羊为了什么,孩子回答“挣钱。”“挣钱做什么?”“娶婆姨。”“娶了婆姨呢?”“生娃。”“生了娃让他做什么呢?”“放羊。”尽管连续剧有它夸张的成分,但这确实是许多贫困地区教育的真实反映。由于落后,许多英语教师不愿意在交通不便、工资待遇低的贫困地区落脚,人才外流严重,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一些该到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不得不重新拿起教鞭奋战在教学第一线。我国西部地区有的学校就出现了典型的“老头教师队伍”,教师的平均年龄接近五十岁,由于教师的身体状况,学校只开文化课教学,音体美等学科的课,学校不得不放弃,英语教学当做副科来上。这种情况,已经严重阻碍了对学生能
对贫困地区学生英语教育的几点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