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根鸟”的北大梦
“我考上了,真的考上了!”电话那头,郑球洋声音激动。虽然成绩出来后,就已经确定超过了北大专升本录取线100多分,被录取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真正收到自己被录取的消息,郑球洋还是有些按捺不住兴奋。
18岁放弃高考前往北大旁听,5年之后回江西老家读职校,高职毕业后再次北上参加北大专升本考试,最终被录取。郑球洋坚持求学11年,经历了无数磨难,终于圆了北大梦。
放弃高考,为了追求心中的文学梦
受到当教师的爷爷的影响,郑球洋自幼便热爱文学。高中的时候,他就常跟北大中文系的曹文轩教授通信。“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看曹教授的小说。其中有一本《根鸟》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根鸟的男孩为了追求梦想而流浪,最终找到了他梦中的蔷薇谷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当时我觉得,我也要做文学上的根鸟,冲破现实的阻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郑球洋对笔者说。
就这样,18岁的郑球洋放弃高考,怀揣着文学梦离开了家乡,独自前往北大旁听求学,一去就是5年。
“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来北大的心情,当时我真的十分激动。但是激动过后,现实的生存问题很快就摆到了我眼前。”回忆起当时的求学历程,郑球洋感慨万分。在北大旁听的5年里,郑球洋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只能通过做各种兼职挣钱,一旦挣了点钱,还要寄回家里给母亲看病,所以经常三餐不继、居无定所,忍受着贫困的煎熬。在旁听以外的生活,他只求能够吃饱。为了省钱,郑球洋借了一张北大学生的饭卡,在食堂吃饭,他也从来不敢吃荤菜,一顿饭要是超过了3元,他都会心疼。
“吃不起炒菜,我经常三顿饭都吃面,面条能把肚子填满,就感觉不那么饿了。当时我觉得人间美味就是如此。”因为舍不得买昂贵的火车票,郑球洋这5年里只回过一次家。
除了生活压力大,作为一名旁听生,他也没有认同感。在旁听求学期间,郑球洋一直带着一个小板凳。“教室里人很多,我不好意思占用别人的资源,确实有空位的时候,我才会去坐。”郑球洋坦言,那个时候最怕其他同学问他是哪个班的,学什么专业,每次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他都会感到有些尴尬。
忍受着生活和心灵的双重流浪,郑球洋仍然夜以继日地待在北大学习,而在生活窘困到极点的时候,做“文学上的根鸟”这个梦想成了他的精神食粮,让他坚持了下来。在这期间,他师从钱理群、曹文轩、孔庆东等名家大师,并陆续在香港《大公报》、上海《文汇报》等主流报刊及其他媒体上发表文章,靠挣稿费来改善拮据的生活。
结束5年旁听,回江西读职校
在北大旁听5年,又在百年老报――《大公报》上发表作品,郑球洋在文学道路上也算小有名气了。
但在5年旁听生涯结束后,郑球洋又有一个惊人之举――回江西遂川县职业中学读职校!
当笔者问及为何在文坛刚刚闯出点名头就选择回老家重新读职校时,郑球洋只是简单地说:“当时年龄也大了,不能总做文学梦,而我也不愿意做空头文学家。”文学是郑球洋的梦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但是,掌握一门谋生的技能,则是支撑他文学创作的基础。“虽然写文章能够赚得一些稿费,但这份收入并不稳定,而且,我希望写出贴近大众生活、有思想、有深度的作品,而不是为了赚钱去写一些迎合市场的东西。”郑球洋说。的确,梦想的屋顶,总是要盖在现实的房间上,才能够体现出价值。
虽然郑球洋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回到职校重新读书,他在经济上还是需要父母支持的。“当时
“文学根鸟”的北大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