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若还是以不变应万变.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若还是以不变应万变,那高校的危机就不远了
2017-02-21我要分享 14
导读
早在1941年,时任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先生就在其题为《中央大学之回顾与前瞻》的演讲中极富洞见地指出,大学的教育绝不应仅限于课堂,否则只要办好广播电台,躺在床上听课又有何不可?
马丁·福特在《机器人时代》一书的开篇,讲了一段有趣的掌故。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亚洲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顾问。当他被带去参观一个大型公共基础工程的现场时诧异地发现,很多工人挥舞铁锹,却很少看到推土机、拖拉机和其他重型设备。问及原因,当地官员解释称,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目的旨在促进就业,弗里德曼相当经典地回了一句:“那么,为什么不给工人勺子来代替铁锹?”
一、争议“慕课”:罗家伦1941年的回应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的确给很多行业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资本替代劳动”这样一个“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一种悲观的论调认为,“互联网+”浪潮的袭来,将把加号背后的每一个传统行业及其行业传统彻底颠覆、摧毁。媒体人转型、出版业衰落、书店关门,“互联网+自行车”(共享单车)砸了自行车行的老板和看自行车的大妈们的饭碗,“互联网+汽车”则开始蚕食出租车行业的传统份额并改变其运营方式。那“互联网+教育”又会如何呢?
所谓的“互联网+教育”,一般认为是大规模在线课程即“慕课”模式(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似乎也正在对高等教育产生冲击。以往的知识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院墙之内封闭运行的,要获取知识需要跨越诸多门槛,付出较高代价。慕课在知识传播的意义上,是一场零边际成本的教育探险,完全突破了传统大学在实体层面对个人的时空和身份限制。
在一种“狼来了”的吊诡气氛中,不少高校的应对措施偏向保守。有的学校为了制止学生上课期间上网,要求学生课前统一将手机上交到第一排。有的学校提出切断教学区的WIFI信号,让学生在传统课堂上无网可上因而不得不听课。有的学校倒是“勇气可嘉”,干脆背水一战,把任课教师都动员起来,搞在线课程建设的“大跃进”,甭管课程内容、特点是否适合,一律上网。无奈教师个人水平参差不齐、摄制技术标准不一,效果也只能是差强人意、装点门面。
其实,教学方法的创新特别是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一直受到教师们的重视,尤以运用“慕课”模式对课堂环境、讲授方法、互动方式所做的改革居多。然而,简单模仿和照搬的结果却可能东施效颦、背道而驰。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观察到一种孵化于当代的新艺术样式——机械复制艺术,正在消解古典艺术的距离感和唯一性,导致古典艺术“灵韵”的凋萎和消逝,他说:“复制技术使复制品脱离了传统的领域。通过制造出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它以一种摹本的众多性取代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事实上,当风靡全球的“慕课”风暴席卷而来并被迅速地大规模复制时,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发出了对这一模式的疑问:它是否符合不同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否遵循课程自身的教学规律,是否有利于课程的教学目标。
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重庆出版社/2006
瓦尔特·本雅明/李伟/重庆出版社/2006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并非所有课程、也并非课程的所有部分都适合于用这种互动性较强的慕课方式来呈现。举个例子。敝校2004年

若还是以不变应万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s0012230
  • 文件大小26 KB
  • 时间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