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创作意图,以及为达此意图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培养透过“媒质”(过三峡)而看清实质的阅读能力。
2、领会“第一个敢为人先”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并领会第一个对于后者的奉献精神及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扬首创精神,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掌握借助媒质而表意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备课资料
1、作者简介
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
2、关于“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关于“三峡”
①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
②[北魏]郦道元《》中记载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一课时
一、题解:
1、“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2、“漫想”――托物而言他
二、听录音,熟悉课文
1、词语积累:
词藻连绵耸峙啃噬端倪洪荒混沌追溯无恙
摧山坼地转瞬即逝
2、正音:
夔门 kuí 耸峙 zhì 攲侧 qī 无恙 yàng 篙工 gāo
抟 tuán 坼 chè 燧 suì 翎 líng 端倪 nì
3、板书《水经注·江水》片断,理解三峡之奇、险
三、介绍创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所想――第一个过三峡的人
1、久远的年代 2、简陋的工具 3、外界的干扰 4、认识的局限
收获——无数个第一个
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
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
第3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
第4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
过万重山漫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