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2015年7月
流行概况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主要为Cox A16型
1959年将该病命名为“手足口病”
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
流行概况
EV71
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
1975年保加利亚:705 例患儿受到感染,其中149 例发生了急性弛缓性瘫痪,44 例死亡。
1997年马来西亚:2628 例发病,39 例急性脊髓灰质炎样麻痹或无菌性脑膜炎,30 多例患儿死亡。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129106例HFMD ,其中405 例为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78 例死亡,死亡原因主要为由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导致的肺水肿和肺出血。
流行概况
EV71
1999年以来,我国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区报告局部流行EV71感染。
2007年山东临沂流行以EV71为主的手足口病。
2008年安徽阜阳、海南、广州,河北等。
流行概况
2009年河南、山东等多地流行。
2000年5~8月山东省省招远市暴发了小儿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个多月里,招远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1,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
2015年上半年湖南接诊13287例
湖南省儿童医院,平均每天接诊600多例,不少家长抱着打点滴的小孩坐到了病房外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今年4月进入高发期。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
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
肠道病毒71型;
新肠道病毒。
常见病毒:柯萨奇A群16型和EV71型
病原体的抵抗力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
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病毒在56 ℃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
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
病毒可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
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2~7d,无明显前驱症状。
主要表现:
急性起病,出现发热症状,部分患儿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及疱疹;
口腔黏膜:小疱疹,周围有红晕,常分布于舌、颊黏膜、硬腭,也可以出现在扁桃体、牙龈及咽部等,疱疹破溃时会导致咀嚼疼痛、拒食、流口水,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
手背、指间、躯干、大腿、臀部、上臂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很快转为小疱疹,直径约3~7mm,质地稍硬,自几个至数十个不等,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不留痂。
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多在一周自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