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控铣床加工技术
济南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2
CAD/CAM训练室管理制度
一、本室计算机仅作为学生进行程序编制、CAD设计之用,禁止利用计算机进行任何与实训无关的操作。
二、进入机房后应保持整洁、安静的实训环境,除有关学习参考资料外,不得携带任何杂物入内,不得乱扔纸屑等杂物。
三、计算机由指导教师负责管理和维护,任何使用人不得私自打开主机箱,不得擅自修改或删除计算机中的内容,不得随意设置密码指令等。
四、学生操作计算机时,如遇异常情况,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修复,不得自行维修。
五、计算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及其他教学软件涉及版权,未经指导教师批准,任何人不得从事拷贝、编辑等操作;不得使用光盘、U盘及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向计算机添加任何应用程序和软件。
六、爱护设备,操作时尽量减少机械用力,合理操作。使用完毕后要清扫灰尘,经指导教师检查允许后方可关机离开。
七、如因人为因素造成计算机损坏,责任者要按《工程训练中心设备工具损坏赔偿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赔偿。
八、如违反本管理制度,一经发现,取消有关人员实训资格,实训成绩记为“0”分。
3
数控机床的发展过程
1952年,美国帕森兹公司与麻省理工学院伺服机构实验室合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
4
当时的数控装置采用电子管元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只在航天及少数特殊需要部门使用。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至今六十年以来,数控机床的核心—数控系统共经历了六代的发展。
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1952年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5
数控(NC)阶段(1952—1970年)
1965年,出现了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数控装置,不仅体积小,功率消耗少,且可靠性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促进了数控机床品种和产量的发展。
第三代—小规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1959年制成了晶体管元件和印刷电路板,使数控装置进入了第二代,体积缩小,成本有所下降。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6
C)阶段
1970年研制成功大规模集成电路,并将其用于通用小型计算机。
1974年,研制成功使用微处理器和半导体存贮器的微型计算机数控装置(简称MNC),即为第五代数控系统。
第五代与第三代相比,数控装置的功能扩大了一倍,而体积则缩小为原来的1/20,价格降低了3/4。
1970年第四代—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
1974年第五代—微处理器组成的数控系统。
7
数控系统发展到了第五代以后,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数控系统可靠性低,价格极为昂贵,应用很不方便等极为关键的问题,因此即使在工业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大规模地得到应用和普及也是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后的事情。
1990年第六代—基于PC的数控系统。能够适应下一代的集成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模式需要,并能及时方便地纳入新技术、新方法。
数控系统的发展过程
8
数控机床加工零件的过程
一方面,通过数控装置进行插补运算,控制伺服系统驱动机床各坐标轴运动,从而使刀具与工件按照要求的轨迹进行相对运动,并通过位置检测反馈装置保证位移精度。
另一方面,按照加工要求,通过PLC控制其他辅助装置协调工作。
9
普通铣床与数控铣床
数控加工的特点及适用性
10
数控铣床具有工件测量系统。加工过程中不需进行工件尺寸的人工测量。
CNC机床与普通机床
最显著的区别
当加工对象(工件)C机床只需改变加工程序(应用软件),而不需对机床做较大的调整,就能加工出各种不同的工件。
数控加工的特点及适用性
数控铣床操作课件---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