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绿化树》与《妻妾成群》
——孤独体验之比较
西港中小高珍
摘要:孤独体验,常常呈现在不少的艺术家身上,特别是作家是创造小说文本时。本文从孤独体验方面,通过将张贤亮《绿化树》与苏童《妻妾成群》两部很且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比较其异同。两部作品压抑的社会环境和情感的孤独共同呈现出作家的孤独体验。
关键词:绿化树妻妾成群孤独体验比较
孤独体验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常有的一种深刻而持久的孤独感。[1]它对艺术创作具有一定驱动作用和影响力,会使作者无意识将其转入到文本创作中去,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审美体验。在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中,孤独体验是一种普遍现象。如:鲁迅、萧红等,透过他们的作品,看看的都是一个个孤独的身影。同时活跃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作家——张贤亮和苏童,他们的代表作品《绿化树》和《妻妾成群》各自紧扣时代背景,共同呈现出了这样一个审美意识。《绿化树》是在西北荒原和大饥荒的背景下,一个受左倾祸患的知识分子章永璘否泰无常的命运。《妻妾成群》则描绘的是在孤独的生存状态下一群孤独女人为了生存而明争暗斗。两部作品中男女主人翁的孤独感,映射出创作者独有的孤独体验。它是人的自我意识深化的一种表现,促进了作家的独创性。因此笔者认为对它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有利于我们对整个文本价值的全面把握。当今评论界对张贤亮的研究主要从他的创作困境、精神世界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与探讨。而对苏童的《妻妾成群》的研究,不少学者从男权意识和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就从孤独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作品的却很少,特别是拿这两部作品中的孤独体验进行比较就更加寥寥无几了。因此笔者现就从孤独体验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
文本的社会环境即是文本的主人公的生存环境,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安排的都是一个很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压抑人性。
《绿化树》中的张永璘生活在极左横行的时代,全国每个地区都被大饥荒正严重地威胁着,劳改下放后,他一直都处在饥饿当中。几乎变成个狼孩,灵魂几乎死亡,这一切都原于饥饿的煎熬和各种艰难的打击,。对食物需求是人类最本质的本能,生命需求不得满足的客观现实呈现在物质的缺乏导致的饥饿感上。
文本中整个社会都处于这种压抑着人类的生存本能状况之中,充满了苦难与苍凉感,这种苦难与苍凉正是作者孤独体验的缩影。《妻妾成群》中颂莲她所处的是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中。在一夫多妻制的生活中,无论是权欲还是性欲女人们都得不到满足,在男人心中女人们毫无份量只是它们传宗接代的工具,她们也无所依靠。陈家是个靠金错开来维持的家庭,她们为了满足自已的欲望,更为了能在陈家立足,必须博得同一个男人的宠爱,因此她们明争暗斗。这其实都只是孤独地为自己的生存而战,整个争斗使生活充满了沉重压抑。让读者阅读也有着同样一种苍凉感,作者深深的孤独感都一一呈现出来了.
.《绿化树》中肉体上的饥饿带来的孤独感
“饥饿会变成一种有重、有体积的实体,在胃里横冲直闯,还会发出声音,向全身的每一根的神经呼喊:要吃!要吃!要吃!……”。[2]“我一上午辛辛苦苦的忙碌就是为了这个美好的时刻!平板铁锹,我煎一张,吃一张,煎一张,吃一张……头几张我根本尝不出味道,越吃到后来越香。”[3]还有描写他的五磅装的“‘克林’奶粉罐头筒”改装的搪瓷缸打稀饭
中小高珍 论《绿化树》与《妻妾成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