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五批招标课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指标体系
与实现策略的研究
中标学会:广东省卫生经济学会
课题负责人: 吴圣明
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吴圣明、张心明、周旭毓
课题报告执笔人: 张心明
2003年9月20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指标体系与实现策略的研究
吴圣明1 张心明1 周旭毓2
( )
前言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和谐。同时,党的十六报告明确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内容。
健康素质概念的确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深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为现代医学科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研究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理论实践空间。把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三个素质并列,把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学和文化创新体系三个体系并列,充分说明健康素质和医疗卫生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中重要而特定的地位。因此,研究和制定科学合理的健康素质评价指标以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策略及政策措施,对于促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尤为重要。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无疑会率先跨过全面小康社会的门槛,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因此,研究和制定健康素质的评价指标及实现策略,对于具有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尤为紧迫和重要。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利用近年来中国和有关省、市统计年鉴及卫生统计年鉴(汇编),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年度工作报告、国家有关部门的相关研究报告以及国内外关于健康素质和卫生现代化研究的文献资料,应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循证研究方法,在前期研究、制定《广东省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建设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健康素质相适应、具有可行性、操作比较简便的评价体系与方法,以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提高。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目标
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规划和指导国家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卫生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总体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全面”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建设领域和内容更全面,不仅是GDP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民共享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教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二是覆盖面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以及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是使十几亿人口共享建设成果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三是质量更高,不仅人均GDP要达到世界中等收入,而且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也要有相应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体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提高全和质量。而良好的健康素质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核心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学科技进步,“健康”概念正在不断深化和扩展:健康已不仅是减少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良好的精神和社会适应状态;健康素质的全面提升,不仅是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而且是“健康生命年”的增加。国际社会与广大民众已越来越认识到,健康与教育一样,是使人类生活体现价值的基本潜能之一,是人类智力、体力和情感发育能力的基础,是劳动生产力的基础,是人力资本的两大基石之一。良好的国民健康素质是对整个经济增长、经济长远发展和社会扶贫的关键投入,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健康素质从微观上讲是个体身体和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从宏观上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群健康状况的综合反映。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与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统一,与中相适应。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目标应该是一个多维的健康素质,不仅是人的寿命的延长,更关注的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是与小康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因此,反映全面小康社会健康素质提高的总体目标应当是提高全民族健康期望寿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指标及其评价方法
在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家统计局曾会同国家计委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素质目标指标与实现策略的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