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中学八年级历史备课组教学案
课题:第7课戊戌变法主备人:李霜
【定位导入】
1、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六君子”;2、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戊戌变法;3、能概括分析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以及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自学探究】
二、维新变法运动
1、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P33)
(1)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给中华民族以极大的刺激,也暴露了洋务运动的弊端。
(2)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3、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4、维新派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两人并称“康梁”)、谭嗣同(湖南人)等。
5、序幕(开端)——1895年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的内容:康梁与各省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失败)
6、展开——创立报刊,组织学会,印行书刊(宣传变法,扩大影响)
7、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前后历时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2)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解释含义)诏书,宣布变法
(3)主要内容(P34-35):
①政治上,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法,澄清吏治。②经济上,奖励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上,编练新军,改习洋操。④文化上,(改科举,废八股,)设立学堂和译书局,准许创办报馆、学会等。(。)
(4)变法措施的积极意义(P35)
这些变法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事,有利于革除社会弊端。
(5)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6)失败的标志——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幽禁光绪帝;搜捕维新派;康梁亡命海外;“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血染菜市口;除保留京师大学堂(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外,新政措施尽废。
(7)谭嗣同悲壮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因变法而流血者)有之,请自嗣同始”等。
8、失败的原因
讨论明确
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使得维新派缺乏反封建的勇气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采取改良的方法;康梁等人缺乏经验与方略,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后来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企图指望列强支持新政;等等。
客观原因: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改良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
9、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P36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符合历史发展潮流。②它倡导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③反对旧学、要求民主的人越来越多;维新失败,又使一些人走上了革命道路。④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和平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在当时中国人民要想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求得国家富强,就必须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精讲释疑】
戊戌变法的意义
【课堂检测】
1、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提到了如下四项建议。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 D
八上历史第七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