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中国人如何理解与接纳摄影,摄影论文.doc民国初期中国人如何理解与接纳摄影,摄影论文
内容提要: 晚清以降,摄影作为一种新媒介由西方传入中国,伴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的剧烈变迁,国人对摄影媒介的认知也出现了变化。研究发现,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志首先接纳了摄影,国人普遍在绘画框架中理解摄影媒介。伴随着印刷业的兴起,摄影广泛嵌入大众社会生活,期间有关真实性的阐发普遍形塑了摄影另一媒介特征。清末民初国人对摄影媒介认知的变化,呈现了中国视觉现代性形成的历史过程,表现出一种面向真实性、疏离表现力的文化倾向,正是这一倾向孕育了新的摄影媒介文化。
关键词: 晚清明初摄影技术传统绘画真实性。
1860年前后,中国广州、上海、香港等沿海地区陆续出现照相馆,直到1920年前后,摄影技术广泛运用于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介,期间大约历经了60年。本文立足这段时期,考察国人如何理解与接纳摄影。清末以降,西方器物纷至沓来,摄影作为舶来品,,早期国人对摄影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西方观念的调和与改造。
一、摄影术的初步接触。
早期的摄影活动,多在旅行地和照相馆两个空间展开。西方旅行者们拍摄了大量涉及战争、风景、古迹、社会风俗的照片,并以明信片的形式在西方传播。比较重要的摄影者有,法国海关总检察官于勒埃及尔、英国人费利斯比特和约翰汤姆森、美国人弥尔顿弥勒等等。
来华摄影者们对闭关许久的中国充满好奇,拍摄内容并不固定。如今,保存下来的照片中,我们看到裹小脚的妇女,严肃而充满怀疑的官员肖像,衣着褴褛的街头民众等等。另一方面,分身像与化妆像开始在照相馆流行。所谓分身像鲁迅曾戏谑地说:较为通行的是先将自己照相两张,然后合照为一张,两个自己亦或如宾主,名曰二我图'.但设若一个自己傲然地坐着,一个自己卑劣可怜求己图[1].
事实上,以上无论传教士对摄影的使用,还是国人在照相馆中的创作,都还没有涉及对摄影这个媒体特征的思考。在传教士手中,摄影不过是略显笨重的复制器材,照片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的观看欲望,将东方的神秘呈现出来,呆滞、木讷成了中国人的统一表情。在国人眼中,对摄影的关注则多倾向奇技一面,洋人发明的又一新鲜玩意。
1873年,英国医生贞德在中国第一本摄影术专着中试图改变国人对摄影奇技淫巧的认识。翰林学士完颜崇厚为书作序,言其明白晓畅,开数十年不传之秘,且刊叙自何人创始,可见一艺之难,专习者积数十年心力,甫能得其奥妙。惟望后来者能神而明之,推陈出新,庶不负德贞医士翻译之苦心,且于光学化学中更有进境也[2].奈何这第一本摄影专着仍然取名《脱影奇观》。慈禧拍摄的化妆像,以及不愿拍半身像的忌讳,怕被摄取魂魄的担忧,其背后都萦绕着叫魂的意味。
与洋人交往过的知识精英,显得开明一些。诗人倪鸿表达了初遇摄影的感受:五羊城里赁层居,闺中婑媠携妻掣。洋钱日获满一车,吾闻其事疑虚诬。一片先用玻璃铺,徐以药水换面敷。纳之木匣藏机枢,更覆七尺巾幂疏。百年之内难模糊,在镜中央岂可访。[3]同样,孙次公诗云添毫栩栩妙传神,药物能灵影亦新,镜里峨眉如解语,胜从壁山唤真真[4].相对北京而言,居住广州的倪鸿对拍照并不恐惧,但其流露出的仍然是对摄影魔幻式的奇妙感。
真正对摄影有些体会的人出现在1876年。《申报》刊登上海日成照相馆,导演补
民国初期中国人如何理解与接纳摄影,摄影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