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内环境和稳态
内环境: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所处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为了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机体通过复制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液体成分等)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泛指体内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在神经和体液等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①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都是酶促反应,需要内环境有充足的营养、氧和水,以及适宜的温度、离子浓度、渗透压、酸碱度等。②细胞膜两侧一定的离子浓度和分布也是可兴奋细胞保持其正常兴奋性和产生生物电的保证。③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细胞功能的严重损害,引起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通过反射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生理调节的最主要形式。特点是迅速、精确而短暂。
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特点是缓慢、弥散、持久。远距分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器官而产生调节作用。
②旁分泌: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不经血液途径,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
③自分泌:激素原位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细胞,甚至可以不释放,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内发挥作用。
④腔分泌: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
⑤神经分泌:一些神经元能将其合成的化学物质释放入血,经血液运输至远处,作用于靶细胞,这些物质叫神经激素,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称为神经分泌。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内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特点是范围和幅度小,不太灵敏。
三、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如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发射)
调定点:自动控制系统所设定的一个工作点,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只能在这个工作点附近的一个狭小范围内变动。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排尿、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经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如体温的稳定,条件反射)
注:反馈具有滞后和波动的特点,前馈则较快速,具有预见性,适应性更大,但有时会发生失误(如条件反射)。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物质的跨膜转运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内外电化学势能的驱动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移向低浓度一侧的现象。
: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被动转运: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①经通道易化扩散:离子通道是一类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电压门控通道:由膜电位调控其开放或关闭的离子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由膜内外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或第二信使控制其开闭的离子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由机械刺激调控其开放或关闭的离子通道。(如听毛细胞上纤毛的摆动产生的力使通道开放)
②经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钠泵的功能(钠-钾泵,Na+-K+-ATP酶:3个Na+出,2个K+入):①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生电性,使膜内电位副值增大。
钙泵(排钙到细胞外或内质网、肌质网内,使细胞内低钙)。
质子泵(排H+到细胞外或细胞器内,维持细胞液中性)。
继发性主动转运:驱动力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生理学重点总结要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