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驱动机制研究.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长沙市数值高程模型,从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面切割深度、平面曲率、剖面曲率等七个方面分析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驱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1)长沙市地处丘陵地带平地面积有限,以及生产或生活中为更有限的利用光照资源导致分布于平地上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有限;同时所以多数农村居民点集中分布于偏向东方向位置;(2)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显著,大多数农村居民点聚集于在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绝对值较小的地区,地形起伏度和地面切割深度方面,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随着地形起伏度上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驱动机制;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22-05
前言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研究对揭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与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及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外农村居民点研究始于19世纪,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居民点形成、空间布局和发展的自然因素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乡村地理学者的研究表现出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趋势,研究范式开始从空间分析逐渐向社会和人文方向转型;研究内容从居民点影响因素、空间结构等扩展到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居民点重构、居民点景观、居民点聚落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研究方法逐步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向转变[1~3]。
国内关于居民点方面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研究进展较快,研究内容不断拓宽,从最初的居民点调查与描述为主发展到居民点的形态、位置、景观、演变、规划、结构等方面[4~5],同时多种新技术与新方法也逐渐融入到研究中,遥感、GIS、数学模型、分形理论和其他计算机软件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从而使研究更加方便与准确[6~7]。特别是随着中国村庄“荒芜化”和“空废化”、村庄建设分散无序、资源环境压力及乡村景观破坏、“城中村”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居民点研究逐渐成为相关领域学者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问题之一[8~9]。但是,相对于城市居民点空间格局的研究,国内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现有研究多关注于沿江及沿海的平原地区、城市郊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尺度较小且缺乏不同研究尺度之间的转换[9~13]。
一、研究区域概况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地处洞庭湖平原的南端向湘中丘陵盆地过度地带。其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3′~114°15′,北纬27°51′~28°41′。全市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88公里。地域呈东西向长条形状,地貌北、西、南缘为山地,东南以丘陵为主,东北以岗地为主。2009年,%、%,,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在长株潭城市群乃至湖南省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地形起伏度和地面切割深度
三、农村居民点的驱动特征
(一)剖面曲率的驱动
结合长沙市的实际情况将剖面变率划分为七个区段。从总体上观察超过80%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中于-。剖面曲率的绝对值越大,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地面积不断减少。
具体观察1989年和2009长沙市农村居民点

长沙市农村居民点驱动机制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hqpkhvg379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