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走进数学学习的伊甸园
也许很多人对《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还记忆犹新。“小时候,我总觉你很神奇,你把所有的难题变成乐趣……”教师是什么,在孩子心灵中,教师就是将一个个难题变成乐趣的使者,要成为快乐的使者,就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有转变自身的角色意识。正如新课标指出的:“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才能创设有效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自主的实践探究搭建平台呢?下面就本人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促进动手参与
新课标指出:“课程的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贴近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身是枯燥无味的,教学情境的巧妙设计无异于在其中添加了调味剂,于是学生的学习自然就变得有滋有味了。
例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时,以往的教学是一味枯燥地讲算理,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百位,百位不够再试除前两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遍遍的背诵中消耗殆尽,但并不理解。而我在课堂中创设了这样的情景:用课件出示三个箱子(内装十捆铅笔),接着出示五捆铅笔,最后出示两根铅笔。接着我兴奋地说:
“要把这些铅笔分给两个班的学生,你有办法既快又公平地分下去吗?”于是学生们纷纷展开讨论,最后他们得出,先把其中的两箱一个班分一箱,然后把剩下的一箱拆开变成十捆再与剩下的五捆合起来一个班分七捆,最后把剩下的一捆拆开与剩下的两根合起来使每班分得六根,至此既快又公平。接着我在黑板上用竖式帮助孩子们再现分配的全过程。学生自然地理解了当高级单位不够除时要转化成低级单位接着除的道理。这样的课堂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说教,结论的得出完全来源于孩子们的主动探究,不再是机械的记忆。正所谓听了就忘记,看了就记住,只有操作了才理解。
二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爱学、乐学、想学的直接动力。学生一旦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自动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利用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在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这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环节:唐僧师徒刚走过火焰山顿觉有些口渴,这时师父命悟空去打点水来,只见孙悟空一个筋斗云来到一片西瓜地选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背着就回来了,师父说:“八戒胖给他分二分之一吧,悟空我们每人分四分之一好不好?”这时八戒一个劲地摇头说:“不,师傅你又偏心,我也要四分之。
”一段故事使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逗得他们哄堂大笑,继而引发了深深的思考,到底二分之一大还是四分之一大呢?学生们不得不拿出手中的学具操作起来。
三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建构数模
本次修改过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
带孩子走进数学学习的伊甸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