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于丹:孩子成长比成功重要.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于丹:孩子成长比成功重要
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
以前人们夸孩子,经常说他“家教好”,现在人们夸孩子,这么说的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英语口语考了多少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的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牺牲掉了。
传统的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孩子春天撒着欢儿地玩耍,夏天在河沟里游泳,秋天掰玉米、刨土豆回来烤了吃,冬天换上新棉袄放鞭炮、贴春联、过大年。四季的循环,在农耕文明里清晰展现。因为崇尚多子多福,每家每户都是大的拉扯着小的,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几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洗好了、削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叉着喂到孩子小嘴里,说:
“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水果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同时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却往往是孩子快乐的能力。
拿我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小胡同里,女孩子流行玩扔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从脚踝到腿弯到大腿到腰间到肩膀,可以一直跳到“大举”。那时,大家都穷,但是穷有穷的玩法,而且玩法公平,哪一方输了绝对不许耍赖,谁跳坏了谁就得下来撑皮筋。这是一种游戏规则。
现在我居住的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双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就又散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失去了群体游戏的环境。滑板车和轮滑鞋给了他们自由奔跑的速度,却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为什么现在的小孩子长大了容易耍赖?因为他们小时候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太少了。我们跳皮筋、扔沙包都是和同龄人一起,你要是耍赖,人家就不和你玩了,所以我们会认同规则,遵守规则。
再看我们今天的孩子,他们也是好孩子、乖孩子,但是他们在玩的时候缺失了游戏规则的协商和认同,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怎么能懂得牺牲和谦让?
家教是一种伦理的认同,也是一种规则的认同。家庭教育是让孩子从小就找到一种生命的自觉,一种建立在服从基础上的自觉。这种服从是伦理的服从,规则的服从,个人对集体的服从。为什么很多考上大学的高才生,在人生的路上走得磕磕绊绊,与人发生那么多的冲突呢?到了念大学时,你再告诉他们什么叫作规则,已经有些晚了。
家庭教育是教给孩子一种态度
我们都知道“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但是我们的观念和行为

于丹:孩子成长比成功重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jiaxidong_02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