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有感
自新课改以来,我校听课、评课活动可谓轰轰烈烈,校领导、年级主任、同科与不同科都有听课要求,听完必评。其中,我们某校长一月听课数能达到一百多节。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校推出了“三四式”课堂教学模式,也促使我们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用新的思想和方法,塑造高素质的新一代学生。
然而,虽然听了也被听很多次,心里似乎还是没底。不知道课堂上最关键的是做到什么,如何把握好生活与知识,探究与传授以及兴趣与高效之间“度”的问题,所以不想让领导和其他老师听课,怕自己讲不好被批评和嘲笑;听其他老师的课不知道具体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学习和评价,感觉每次都支离破碎,学到的很少。
看了陶昌宏老师和王运淼老师在《课堂教学观察与诊断》中给予我们得指导,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像是带我走出泥泞,又像是在干旱的沙漠中出现了一片绿洲。
从被听者的角度来说,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听课的意义。听课是同伴互助的有效方式,是发现自身未知的问题,促进我们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提高自我教学能力的契机,把握好这样的机会,是完善自我和提到专业能力的捷径,这是一件好事;其次,更重要的是,如何高效且轻松愉悦地上好一节课。我觉得,正如陶昌宏老师所谈到的,教学要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切入点,提出好的问题是提高学生兴趣和高效学习的关键。不仅物理,我们生物更是这样。比如:我们在讲《免疫调节》一节时,如果你直接问:“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免疫,也预习了教材,免疫系统包括什么,如何进行调节呢?
”学生兴趣不高,可能都去翻教材找相关内容,要么找不到,要么就是念一次教材内容。但是,如果我们引入一些生活事例,如:感冒、“泡泡男孩”等,学生则会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思考且兴趣很高。因此,我觉得今后一定要精心创设好的问题情景,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搭建平台。
从听课者和评课者的角度来说,首先,陶老师解开了我听课听什么、怎么听的疑惑。通过学习,我觉得,打算听谁的课,应该事先问问他教什么内容,把课本找来预习一下,看看本节课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难点、疑点;同时自己设想一下,假如让我
教育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