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学品德论文:生活,品德教育回归之路.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生活,品德教育回归之路

内容提要: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摘自西方谚语)一个人的品德根植于他现实的生活,品德的养成与体现与他所处的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并且脱离了生活实际,凭借单纯的,空洞乏味的谆谆教导,根本无法触动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的共鸣,那样的教条主义式的品德教育势必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儿童的品德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只有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以及他们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健康体魄。
关键词: 生活发现体验感悟回归
正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一年多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使我深切感受到本门课程一定要从儿童身边的生活源头出发,努力创设活泼、开放的教学氛围,融教育于生活情景、融知识于快乐活动中,让生活,使品德教育走上回归之路。
一、在生活中发现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世界在学生的眼中是精彩的,好奇的,他们会欣喜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趣的人和事。但是,如果没有相应的引导,这些影象就如昙花一现,被学生搁置在脑海的深处,成为沉睡的记忆。教师,手握一把开启学生大脑的钥匙,作为一个儿童活动的指导者,他的目的就在于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的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在教学的设计上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才能引发他们来自内心世界的真实情感,从而得到启示,悟出道理。我在上《春天说了什么》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你觉得春天哪些景物最美?学生们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我播放春天的录像资料,让生找找春天在哪里?学生们听小鸟欢快的叫声,溪水咚咚的琴声,闻迷人的花香,看绚丽的颜色,在一双双雪亮的眼睛下,学生们以自身的体验和独到感受,主动发现春天景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春天带给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使他们身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再如,我经常在教学中听到有些孩子在受到表扬后,旁边传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会。”面对这样的冷嘲热讽,我想,这学生无非也是想受到重视和表扬。在教学《你真棒》中,我就顺势针对班级中有些学生的嫉妒心里,让学生用“火眼金睛”来发现所有孩子的优点,并在同学面前大声地夸奖他。通过观察和发言,我发现所有的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比如跑步比赛中跑得快的小朋友;放学回家排路队有序的小朋友;做操认真的小朋友;还有写字、读书姿势正确的;眼保健操做得好的;中午吃饭不浪费的;善于观察植物的;值日工作认真的,看书最多的……这些,都是平日里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普通场景,却都有着令人欣慰的一面,受表扬的每个人都是喜滋滋的,也由此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了儿童从别人身上看到优点和长处,欣赏别人,向他们学习,并在这与他人的互动中,关注儿童自身如何正确对待周围人物事件,培养儿童良好的心态。
二、在生活中体验
品德课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

小学品德论文:生活,品德教育回归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neryka98
  • 文件大小29 KB
  • 时间201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