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两者发展经历
1936年,作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性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面世,凯恩斯彻底告别了古典学派阵营,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货币需求理论,被后人称作“流动性偏好说流动性,是指货币独有的便利性。货币可以在任何商品之间进行转换,而其他商品(如房产)在转换时都要受到限制或损失。在选择持有财富的形式时,人们对货币是情有独钟地的,除非其他形式的财富具有自己认为比较可观的收益。
”。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动机有四点:第一为所得动机,即经济单位、个人及家庭为应付商品与劳务支出,在收入与支出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二为营业动机,即企业在支付营业费用及获得营业收益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三为预防动机或谨慎动机,即为防备意外或不时之需,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第四为投机动机,即为了随时根据市场行情变化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谋利,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
四种动机中,由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因为二者均与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有关。由第三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预防性货币需求。由于这种货币需求最终目的主要还是应付交易,因此,也可视为交易需求。由第四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为资产性或投机性货币需求。这样,全社会的货币需求总量就可以概括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资产需求之合。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依存于收入的多少,收入越多,需求量越大。因为,收入增加,必然会使开支增加,交易数量增多,人们的预防要求也会更多。因此,交易需求为收入的递增函数。若以M1表示满足交易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1表示决定于收入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Y表示国民收入,则:M1=L1(Y)。资产性货币需求则依存于利率的高低,利率越高,需求量越小。因为,债券未来的市场价格是随市场利率呈反方向变化的。现行利率越高,未来下降的可能性越大,那时债券的价格就会上升,因此,人们宁愿在日前购入债券而不愿手持货币。并且,现行利率越高,手持货币的机会成本(即牺牲的利息收入)就越高,也会促使人们尽量减少手持货币量。可见,资产需求为利率的递减函数。若以M2表示满足资产需求的货币需要量,L2表示决定于利率水平的货币需求函数,R表示利率,则:M2=L2(R)。这样,货币的总需求量就是: M=M1+M2=L1(Y)+L2(R)
从弗里德曼所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来看,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一方面以传统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另一方面又吸收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加以发展。因为,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虽然复杂,但如经简化,就与 MV=PT 或 M=KPY 相似,只不过弗里德曼并不将K或V当作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当作某些变量(如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等)的一个稳定函数。另外,Y也不是当期收入,而是指恒久性收入,并作为财富的代表。同时,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又是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M d =L(Y,r) 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只不过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中的r不只限于债券利息率,而是包括各种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的收益率。由此可见,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传统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综合。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弗里德曼认为,一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