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认知的发展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对社会性发展的关注,儿童说谎研究这一发展心理学早期就曾关注的课题又重新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成果。说谎,即言语性欺骗,一般被认为是个体通过言语表述对自己或别人的信念系统进行欺骗的行为。
从发展的角度,说谎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它需要儿童理解人际交往中的意图和信念,学会理解语言交流背后的意图,并能认识到语言是怎样改变他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从研究的角度,对说谎的研究源于研究者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关注,因此研究说谎已成为心理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一、早期非理论导向的说谎认知研究
说谎认知包括对说谎的概念判断和道德评价两个方面。最早对说谎认知发展进行研究的是皮亚杰。皮亚杰在研究道德发展时把说谎作为实证依据之一。皮亚杰有关理解说谎概念的研究发现,儿童在11岁以前把所有与事实不相符的陈述都看作是说谎,即使那些说话的人并不是有意欺骗听者的。皮亚杰用对偶故事研究儿童对说谎的道德评价,结果发现,只有在10岁或者11岁以后,儿童才能够在道德评价时考虑到意图因素。
皮亚杰及后来的研究者对儿童说谎认知发展阶段的研究,大多局限在意图因素明确的条件下。而对于5—11岁的儿童,欺骗的意图并不是判断说谎的唯一因素,6岁以上儿童对于说谎与说真话的判断不仅仅依赖言语的事实成分和说话者欺骗的意图,而且依赖说话者对于言语的信念及言语的情境。前面所论述的原型理论主要强调了说谎的事实、意图等内在成分的影响,而说谎的民俗模式尤其强调了社会习俗背景因素的影响。此外,皮亚杰还发现儿童的道德评价会受说谎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影响。
在皮亚杰以后,许多研究者直接采用或仿照他的研究范式进行了验证性研究,大部分都证实了他的研究成果。但是,在说谎的道德评价方面,早期的大部分验证性研究得到的结果与皮亚杰的不一致。
二、幼儿时期说谎行为与说谎认知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已有相当的研究探讨了小学及幼儿园儿童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的发展,也有少量的研究考察了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率与年龄特征。通过考察3~5岁幼儿违规后说谎的人数及其年龄特征,从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年龄与说谎行为之间的相关,可以认为从3岁到5岁,儿童的说谎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只有3岁与4岁之间有显著的差异。3岁儿童违规后说谎的人数约为违规人数的一半,但到4岁时就占了大多数。这一结果表明,即使3岁的儿童已经开始出现说谎行为。与此相同的是,从3岁到5岁,儿童对说谎概念的理解与道德评价也在不断地发展着,到5岁时儿童在概念理解与道德评价上已基本达到成熟水平。另外,在说谎认知的发展过程中,3岁儿童还不能很好地区别行为与言语表述。3岁儿童对说谎的判断与道德评价要好于真话。但这并不表示3岁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更成熟,而是由于故事中主人公做了件
“坏事”,导致大部分3岁(一部分4岁)儿童把言语表述都判断为说谎,并且被评价为是“不好”的,而不管言语是说谎或是说真话。这种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三、从说谎行为与认知的角度看道德认知与行为的关系
Blasi对相关的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与柯尔伯格)进行分析后,认为有关道德发展的一般假设就是道德认知越成熟,违反道德的行为也就越少。但Blasi发现实证研究并没有完全证实这个假设。例如,他对道
说谎认知的发展性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