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依靠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目标、原则,特制定《吉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序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的速度更快、规模更大、层次更高、效益更好、方式更加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日趋显现,经济的竞争和发展的竞赛愈演愈烈。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区域经济优化的重要助推器,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十五”以来,经过全省各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奋斗,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排序上升到第12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95亿元,年均增长23%。取得了大豆杂交种、混合动力汽车、激光元器件及其电视、CO2聚合材料、聚醚醚酮新材料、艾滋病疫苗等一批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然而,也应该看到,我省的科技综合实力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仍比较薄弱;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的自主研发投入明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比较低。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我省加快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我省科技资源丰富是一个有利条件,我们要坚定信心,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人才兴业战略,奋起直追,艰苦奋斗,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吉林人民的科技成就。
二、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认真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省科技工作的中心环节,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推动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科技发展环境,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重大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科技的需求
,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启动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与专项,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内生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名牌产品,锻炼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骨干队伍,壮大一批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支撑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由目前在全进入全国前10名。科技研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取得一批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步入创新型省行列。基本建立起与汽车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相适应的技术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民创新环境,全面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科技成为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具体指标如下:
1. 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优势产业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大型骨干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达到全,形成在省内外有影响的100家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和100个高新技术名牌产品。农业生产技术处于,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2.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有较大发展。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5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3. 生态优化技术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提高科学技术对能源、水资源、人口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公众的科学素养达标率提高到2%以上。
4. 以企业为主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有较大增加。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初步形成。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 5%以上,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2%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开发(R&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以上。
5. 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基础平台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引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骨干800人以上。取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1000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达到100个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以上。
(三)基本原则。
编制我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一是把全面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放在优先位置。围绕我省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现代中
吉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