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
课题:《黄河颂》
科目:语文
教学对象七年级:
课时:1课时
提供者:李海霞
单位: 山西汾阳城子初级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河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这些作品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教师教学时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识记诗中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识记词作者和曲作者。
2.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过程与方法
1、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2. 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并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②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批学生大都出生于九十年代,他们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之中,他们生活优裕,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的痛苦。他们可能“少年不识愁滋味”。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家卫国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难度,
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激情,孩子很情绪化,教学时只要创设好情境,引导得法定会调动学生情绪,产生共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朗读法:
借助录音媒体,通过语音、声色、节奏,使诗歌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情境化。引导学生准确安排停顿、处理好重音、调控好速度、把握好语调,美读诗歌。通过美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入情、入境、会心,感受诗歌的意蕴、情感。
:
引导学生抓住全诗的关键性语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赏读,探究诗歌的美点,激活学生的赏析品味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
沟通课堂内外,乘坐阅读“直通车”,收获多多。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2.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师生互动,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有关黄河的图片及歌曲《黄河颂》(大屏幕) :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首歌,请你边听边看,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说感受:(1)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2)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
(3)我感受到了黄河奔流不息的一种力量。
引入课题,《黄河颂》,大家想进一步了解黄河吗?
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洗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时代背景: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
《黄河颂 》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