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
--秧歌
热情的黑土地
哏俏脆幽、热情爽朗—
东北秧歌
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于擂秧耕田的劳动生活,也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析福攘灾时所唱的颂欣、镶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成为民间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东北秧歌的文化背景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歌舞。
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东北秧歌的种类及风格特点
东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跷两类。地蹦子又称地秧歌,流传面较广;高跷盛行于辽南,特别是营口(大石桥)、海城和盖县一带。说的是某地有某水田农民插秧时唱田歌,叫秧歌。
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特点。动作既哏又俏,既稳又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而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无力。
东北秧歌体态特征
东北秧歌体态的基本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力,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时的爽利结合起来,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动律,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与原来秧歌表演中踩高跷的动作技术也有关
东北秧歌的动律特点
上身动律:东北秧歌的身体韵律主要是左右摆动和前后扭动
双膝屈伸:不同特点的双膝活动。硬屈伸时双膝快速屈伸并富有弹性;软屈伸时膝关节的屈伸要有内在的柔韧感,音乐重拍身体重心向下,挺膝时双膝挺直以示动作俏特点
压脚跟:不同脚位的压脚跟。如正步、小踏步、大八字等。压脚跟时后半拍双脚跟提,前脚掌着地,双腿挺膝。前半拍迅速双脚落脚跟,提起脚跟的时间要短,落地的时间要相对的长一些。
东北秧歌节奏节拍
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多为2/4拍,也有4/4拍或1/4拍。节拍重音不一定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有时出现在小节中间(4/4拍子的第三拍)或最后一拍。
节奏富有变化,特点之一是大量运用浮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这样的音乐与舞蹈“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的韵律特点十分协调。
.东北秧歌(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