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泸州
——泸州导游参考读本
2014年8月
品味泸州——泸州导游参考读本
目录
泸州概述—————————————1
古韵遗存———————————— 5
杰出人物———————————— 29
旅游胜景———————————— 50
酒城美食———————————— 65
名优特产———————————— 67
下榻指南———————————— 71
立体交通———————————— 78
第一章泸州概述
我的家乡,美丽的泸州——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东接重庆,南临滇黔,长江穿境而过,沱江、赤水河、永宁河在境内合流。泸州历来为云、贵、川交通之咽喉,军事之要塞,商贸之重镇,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始,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迪拜人居范例奖、中国酒城、中国长江奇石城。
一、悠久的历史
泸州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
西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候,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
东汉献帝建安六年(213年)置江阳郡,辖四县,自此,泸州一直都是郡、州、府、路、道署、专署、省辖、市辖地。梁武帝大同年间(536-546年)改江阳为泸州,泸州始名于此。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州郡,仁寿中升为泸州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
北宋泸州,泸川郡置泸川军节度,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宋、元之际,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崖坚持抗战34年,元属重庆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明宣德四年(1422年),泸州已成为全国33个大都会之一。
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泸州被公认为四川“成、渝、泸、万”四大商业口岸之一。
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3日泸县解放,泸州先后为川南人民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泸州、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地级)、泸州专区专员公署,泸州市(川南行署辖、地辖)所在地。1960年7月14日,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
二、铁打的泸州
泸州“西连僰道,东接巴渝,地兼彝汉,江带梓夔”,由于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和控川滇战略要地,自汉武帝开西域以来,即为汉王朝与西南少数民族交往和兵家必争之地。古城西有龙透关(原名神臂关),北有玉蟾山屏障,南有大姜山屏障和雪山关、鱼凫、符关等关隘扼守。
据《三国志》等载,诸葛亮入泸后曾驻节泸州城忠山上。
西晋至南北朝,泸州作为军事重镇发挥着拱卫川南沿线的作用。隋代,泸州升为总管府。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升为都督府。贞观中,唐太宗派程咬金任泸州都督,左领军大将军。
宋代,泸州政治、军事地位持续上升,自北宋初年在泸州设州起,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领剑东一道十五州的潼川府路安抚使止,泸州达到极盛时期,同年,泸州升为军事州,设泸州军节度使。南宋与蒙古军之间的战争,在泸州神臂山上持续了34年(1243年--1277年),经过五易其手,才最后为元军占领
”。
明崇祯13年到17年(1640年-1644年)张献忠先后两次攻入泸州。
清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太平军翼王石达开进入泸州属各县境。
据《泸县志》载,自蜀汉至清末的近17个世纪里,在泸州发生的重大“兵事”达70余起,故有“铁打泸州”之誉。
遗存众多的古关、古道及古战场遗址,丰富灿烂,使得泸州在我国古代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
三、光荣的革命斗争史
泸州是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城。近现代泸州多次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在我国近现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11年夏秋,佘英、黄方在泸州四次起兵反清,宣布脱离清朝,成立军政府,震撼清庭,为武昌起义作了成功的铺垫。
1916年蔡锷、朱德率护国军讨袁,在纳溪棉花坡一带与北洋军恶战40余天而胜之,蔡锷手书“护国岩”石刻及松坡楼犹存。朱德住泸五年,“救民水火”,“除暴安良”,组织东华诗社及读书会,寻求革命真理,并解甲赴德留学。
1921年至1923年,革命先辈恽代英、吴玉章、肖楚女、李求实等,在原川南师范学堂进行革命活动,宣传马列主义、培养大批革命
品味泸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