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赵德成
摘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affective domain)联系起来。从横向上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从纵向上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情意发展连续体。情意领域的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监督、导向、改进教学等多方面的重要功能。任课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访谈、句子完成、问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意领域;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都明确阐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与评价建议。在当前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评价问题,引起了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什么要重视它们的评价?怎么评价?在评价实践中要注意些什么?澄清、剖析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当前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要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将它与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的情意领域(affective domain,国内也有人译为情意领域)联系起来。1956年,布卢姆和他的同事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意和动作技能三个大领域,并对认知领域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解释。这本书在刚刚出版的几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 60年代早期,随着美国政府和公众对教育目标的兴趣日益增长,特别是克拉斯沃尔及其同事在1964年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之后,教育目标分类学才开始受到重视,许多教育工作者经常把认知目标和情意目标挂在嘴上,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区分在美国教育界几乎人人皆知,并逐渐在世界范围传播开来。
情意领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情意”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难以精确地界定,目前还没有能为大家所公认的解释。当被问及“什么是情意”的时候,许多教师和研究人员往往不会正面回答,而是通过正反举例的方式来加以说明。比如,“情意就是非智力因素,一个人的态度、兴趣和价值观都属于情意变量”,或“情意就是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以外的,和情感联系比较紧密的那些变量,如,兴趣、动机、态度”。笼统地说,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际上刚好与情意领域相对应。
从内部成分上来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情意目标主要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要素。与人们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惯常理解不同,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它们被赋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余
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评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