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 3
第一节采区概况 3
一、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 3
二、与邻近采区的关系、与地面关系、采区内煤系产状,可采层厚度等。 3
第二节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 4
一、采区地质构造 4
二、开采煤层特征 4
二、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 6
三、井田上下及采区水文地质条件 8
四、上部及浅部开采情况等 13
第三节采区储量计算 14
一、工业储量计算 14
二、煤柱留设尺寸 14
三、煤柱损失量计算 15
四、该矿区17#和19#煤层的采出率、、C为: 16
五、可采储量计算 17
六、统计表 17
第二章 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17
第一节 生产能力的确定 17
第二节采区服务年限的确定 17
第三章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采区参数的选择计算 18
第一节采煤方法的选择 18
第二节 采区(或盘区、带区)参数的选择计算 18
一、采区斜长及走向长度 18
1、地质情况 19
2、采区的集中装运 19
二、回采工作面长度及形式、煤柱尺寸 21
三、采用倾斜长壁法时的条带数、推进长度及方向、通风方式等 21
第二章采区巷道布置 22
第一节巷道布置方案的选择 22
一、采区上(下)山的位置、数目和用途,采区联合形式 22
1、上山布置 22
2、区段平巷的布置 22
二、 区段平巷的布置方式(有无煤柱护巷、数目、位置、是否设集中巷及集中位置等) 22
三、煤层间、厚煤层分层间的联系方式 22
四、采区上、中、下部车场型式选择 23
第二节采区生产系统综述 23
一、运煤系统 23
二、运料排矸系统 23
三、通风系统 23
四、排水系统 23
五、动力供应系统 23
第三节采区回采工作面配备和生产能力验算 23
一、计算回采工作面产量 24
二、确定采区内同时回采工作面数目 24
三备用回采面及掘进头的设置 24
四、采区生产能力的验算 24
第四节开采顺序 24
第五节采区准备工作及组织 24
一、采准工作面:选择确定采区巷道断面形式、尺寸、支护方式 25
二、回采工作面的接续安排 25
第二章 回采工艺 26
第一节采区工作面概况 26
一、煤层的赋存情况 26
二、顶底板性质 26
三、煤质和煤种 26
四、瓦斯、煤尘、爆炸性和自然发火 27
五、回采范围内地质构造和水文情况 28
第二节回采工艺的确定 31
一、截煤方式:机械落煤应选择落煤机械型号及规格,并确定工作方式 31
二、运煤:运输机械选择、铺设和移置方法 31
三、支架:确定采场支护方式、支架材料或型号规格、支护密度、支架的规格尺寸、特种支架的架设和支护的要求 31
四、顶板管理:顶板管理方法,确定最大、最小控顶距、放顶步距、放顶回柱方式及所用设备等 32
第三节 循环方式、作业形式的选择及循环图表的编制 32
工作面作业形式、循环作业图表 32
第一章采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采区概况
采区位置、境界、开采范围
:
,为采区边界和开采范围,上边界及煤层露头线(煤层风化带)为界,下以1750标高与距19号煤层垂直距离35米处标高的交线为界,左以F断层为界,右以第二采区分界线为界。
该采区的平均走向长度约为1600m,平均倾斜长度约为930米,,则17#和19#,根据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的剖面图得出煤层的倾角为17°。
与邻近采区的关系、与地面关系、采区内煤系产状,可采层厚度等。
设计采区左边与相邻采区不再同一标高上,被断层隔开;右边与相邻采区是连续的,被东二采区分界线隔开;下部与相邻采区是连续的,用标高为1750等高线隔开。根据响水矿的井田煤层埋藏情况知道,整个采区的17#和19#的埋深都在400米以上,煤层的倾角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可以剖出来平均为17°,煤层的的走向为西南~东北,煤层的倾向为西北~东南
。
采区倾斜长约为930米,走向长约为1600米,并且17#和19#,53米,其间的垂直距离平均为20米。
第二节地质情况及可采煤层情况
采区地质构造
从整个井田地质看,雨谷井田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六盘水断陷、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黔西南涡轮构造带上的盘南背斜与下甘河断裂之间,属盘南背斜南东翼西端。普安旋扭构造变形区以旋转构造形式为主,兼有北西、北东和北北东向构造。黔西南涡轮构造,其中心在颠黔交界的黄泥河附件,外围只要构造成分从北面开始向东旋转,在不同的地位沿不同的方向延伸,并以统一步调呈弧形弯曲。该涡轮构造的组合形态反映外旋层作顺时针扭动,内旋层作反
采矿工程系08采矿课程设计题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